从余秋雨散文看散文发展(3)

时间:2021-08-31

 形式的“新质”

  具有学者风范的余秋雨把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在散文形式的创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新质”。

  1自由与开放,回归散文文本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经历了相当长的繁荣发展的时期,但最终走向了衰落,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因为太多的规矩束缚了创作的灵感和生命的意义。具有自由、开放文体特点的散文却一直在发展着,生生不息。理论家明确指出:“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以往的文学理论中提到散文的“形神”关系时,总结为“形散神不散”。散文之“散”,是形神不散,散而有序,散而有凝。“形散”指散文运笔自如,不拘成法,“神不散”指中心明确。零零散散、信笔所至的描写内容都贯穿在精深的思想盛情的红线上,虽然落笔似不经心,但却紧扣主题。但分析余秋雨的散文,却往往表现出一种“形聚神散”的效果,“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2散文戏剧化的叙事形态

  余秋雨最本真的行当是戏剧研究,在戏剧中浸淫多年,写起散文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一种戏剧效果。余秋雨散文戏剧化的叙事形态主要表现为结构布局戏剧化,这是余秋雨散文为许多人所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

  《道士塔》在简单交代了莫高窟的地形与形状之后,作者笔锋陡转,在第二段就写道:“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篆!”如果不是预先知道散文,那么刚开头便读到这样的句子,大多数读者都会误以为是一篇小说,或者是一出戏剧。

  《遥远的绝响》写魏晋历史,充满传奇般色彩的语言使这些叙事文字更加动人心魄。“信马由缰,途穷而哭”的阮籍,“只花十余天,便留下一个官衙敞达,政通人和的东平在身,而对阮籍来说,只是玩了一下而已。玩得如此漂亮。让无数老于宦海而毫无作为的官僚们立刻显得狼狈”。语言此时在余秋雨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赋予了灵性的色彩,读过之后便会觉得神清气爽。

  3“史论式”大散文的格局

  余秋雨散文使当代散文彻底走出了杨朔散文的阴影,给当时极不景气的散文界打了一剂兴奋剂。余秋雨独特的“史论式”大散文格局,厚重的历史蕴含,新颖的散文结构,富于戏剧的语言表达,给读者带来了散文全新的感受,极大地满足了读者对历史、对文化的渴望。

  余秋雨构建的大散文格局另一特点便是突破了散文短小精悍的成规,使散文的容量大大提高。古今中外、人文、地理、历史、人物无所不包,而且谈到即广,即广即透。余秋雨用其学者的常识,从多元角度对其所谈事物进行评说,往往一篇散文已达万言。追述我们的文学发展史,也只赋文有过如此宏大的篇幅。但余秋雨作散文显然与赋文拖沓冗长的风格不同。他本人在谈到写散文时,说:“哪篇散文能够写得较长一些,自己也容忍读者有的时候也容忍的长”,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困惑。内在的困惑越大,文章内在的张力就可能越大,那么容忍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余秋雨创作散文真正是有感而发,而且是一发便不可收拾,终成其宏阔大气的“史论式”的大散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