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余秋雨散文(3)

时间:2021-08-31

  余秋雨擅长使用诗化的语言传情达意。他的文章几乎每一个语句都以情感“着色”,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他的散文语言典丽精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中写苏东坡被官差押解的情形:“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地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这两段文字很形象、很精彩,充满情感。读着这些文字,读者被感染了,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悲愤之情,为东坡而悲,为文化而悲,为民族而悲;悲的同时,更有愤恨,愤恨那些嫉恨东坡才华的品格低劣的“文化群小”:例如舒亶、李定,又如王圭、李宜之……

  再如《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中对“成熟”这个抽象名词的描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这段精辟的议论,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气势不凡,文采斐然,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我们为作者的文笔叫绝的同时,更为文化大师苏东坡的成熟感到振奋。  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作者凭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透过各种附丽于山水古迹的文化积淀,去挖掘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去探寻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化的人格构成。另一方面是作者的散文写得大气,充满了理性。他对传统的散文观念、表现手法、审美规范和要求,都作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