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对余秋雨散文中文人独立人格缺失的影响(3)

时间:2021-08-31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注重的是家庭而不是个人,个人也被束缚在土地上,很难建立健全的独立人格;而以血缘为纽带的伦理文化,注重的是对家长和君主的绝对服从,也很难有建立独立人格的土壤;内圣外王的文化,注重的是以礼治来规范人的名份,以“仁”来衡量人的道德,这都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更加不可能让你有构建独立人格的可能。也许在古代中国会有一些独立人格,但这种人格独立和价值、利益的实现是以个人对封建制国家和宗法关系的绝对服从为前提的,是以对个人个性、欲望的克服、压抑甚至是牺牲为代价的。由此可见,余秋雨散文中要表现的文人独立人格的缺失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属性。

  注释:

  【1】《荀子?礼论》,中华书局版,《诸子集成》第二册,第233页。

  【2】余秋雨:《柳侯祠》,东方出版中心,《文化苦旅》,2003年1月第12次印刷,第28页。

  【3】余秋雨:《柳侯祠》,东方出版中心,《文化苦旅》,2003年1月第12次印刷,第29页。

  【4】余秋雨:《十万进士》,河南文艺出版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2003年9月第二次印刷,第232页。

  参考文献:

  [1]、柏杨:《中国人史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

  [2]、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2005。

  [3]、綦桂芬:《文化苦旅展现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王新菊:《浅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人格》,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张磊:《文化视野中的余秋雨散文》,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