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主体精神(2)

时间:2021-08-31

  他将着眼点放在传统与文化上,试图通过对传统与文化的剖析与反思作用于现实与人生。作为知识分子,他走出烦乱的现实生活,行万里路,在名山大川中倾注自己的热情和感怀,生成人文山水,这是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他的散文多是先到一处,让自己置身于自然山川景物之中,在感受大自然的伟大之时,生发出无限感慨,他的思绪飘飞到缈远的古代,从而与古人进行一番对话,将眼前的自然山水上升到他所关注的“人文山水”,对中国古代文人进行一番历史性的关照,表达自己最深切的悲悯。如在《道士塔》中,作家写出了道士王圆农民式的保守和愚昧、批判了当时政府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完全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痛惜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被掠夺的痛心同时,并没有过分丑化欧美学者,而是通过对比让我们体验到了文物遗失的复杂和心痛,也能敲响读者保护文物保护文化的警钟。在余秋雨生动丰富的历史叙述中,我们也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人的灵性和自由是最宝贵的财富,人性不应压抑和禁锢,而应充分尊重。在余秋雨笔下,名胜古迹实际上是历史和文化的映照,烙着深深的文化基因。作者的探寻与思辨凝聚成了独特的思想精神,使其散文创作文化底蕴深厚,耐人寻味。

  面对着人文山水,余秋雨的想象力也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丝毫不受外界因素的制约。他并没有被某些历史和文化的定论围困住了思路,而是充分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怀。这也使得他的散文更显性情。在《都江堰》一文中,作者以他谈到李冰的功勋,发出让人惊心动魄的论断,认为整个都江堰更是自它完工之日起就开始造福人类。在众人眼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而在余秋雨笔下,都江堰成了最激动人心的。作者对它的功劳给予了异常坚定的肯定,认为有了都江堰,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稳定的后方。实际上,因为都江堰抗日战争才有稳定后方这一论断的可靠性暂可不表,文学本就是意兴抒怀的艺术,《文化苦旅》中的想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厚的审美对象,自为圆满可赏可品,这是文学的追求。余秋雨的颇多论断曾受到批判和争议,也是因为他选择散文这种文体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文体灵活多变且自由,余秋雨在散文中不可置否的论断语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散文的审美性,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在读文史专著的错觉,因而甚至引来了众多史学家争相评议其散文的优劣。类似于文化论断类的智性语言与散文审美性在余秋雨散文中不断博弈,使得读者有时能够在“审美”与“审智”的双向互动中得到更高的心灵旨趣,在这点上,《文化苦旅》无疑是成功的。  余秋雨对散文的创新,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散文的狭小格局,用传统和文化拓宽了散文的境界。《文化苦旅》的横空出世及其成功使得散文继五四时期之后迎来了又一个兴盛期。尽管到了后来相继出版的散文中,余秋雨难逃散文体制固化、难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的命运,但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毋庸置疑。  注释:

  [1]余秋雨.文明的碎片・题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明的碎片[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2]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