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主体精神

时间:2021-08-31

  《文化苦旅》是是作者余秋雨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游记。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主体精神

  摘 要: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无疑是散文领域的研究重镇。其散文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阅读经历。本文试通过《文化苦旅》文本,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散文发展,分析其散文创作的主体精神,感受余秋雨散文的魅力。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苦旅;主体精神

  余秋雨曾经说过:“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 对余秋雨来说,散文创作是一种心灵抒怀,是他个人的情感表达,与郁达夫所提倡的散文创作“散文的心”相通。“散文的心”,即行文中所蕴含的主体精神,而散文的主体精神,是决定散文价值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领域重技巧轻内容,散文领域亦无例外,模式化十分严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散文创作由于深受模式化的影响,“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显得生硬刻板。以往的散文传统一直延续至新时期而仍有余威。到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虽然也有了一些创新,但总体上仍未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到了20世纪90年代,散文领域才开始慢慢改变单一的抒情言志模式,进入深层的思考;渐渐放下姿态,剖开生硬的外壳,并由感性表达进入理性思考。散文实践逐渐走向实际,并兼顾优美崇高;新格局日趋形成。在这个新格局当中,余秋雨散无疑标志着一种强健的主体精神的确立。《文化苦旅》中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心灵体验,即这种主体精神的表现。散文中涌动着的广阔的精神内涵,来源于他的学术背景和个人经历。作为知识分子,他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诗性情怀,即一种诗意审美的人生观,它使人虽生于现实,又能挣脱羁绊,在柴米油盐的生活生活中探寻出生命的意义,能动地构筑人类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