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光中先生的游记说开去(2)

时间:2021-08-31

  1. 线踪模式

  这种模式以旅游者的线型旅踪作为基本支架,旅游者由此地到彼地,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全部串联在旅游线路上,依照时间、空间顺序循次展开。这种模式的叙述方式通常是:什么时候与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出发,沿途见到什么人、事、景物,这人、事、景物有什么特点,旅游者感受到什么。线踪模式的中心是旅游者,游踪随着旅游者延伸,旅游世界随着旅游者的旅踪展开,它的优点是能够完整地记述旅游者的一个旅游过程。线踪模式贴近旅游的自然形态,在审美上具有一种自然的真实感和流动感。

  2. 点踪模式

  与线踪模式相反,点踪模式的结构中心不是旅游者,而是旅游的对象,它“把作者藏在幕后,让游览的地方和历史充当舞台上的主角”。旅游者的旅踪也由明处转向隐处,甚至退居到幕后不露行迹。点踪模式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的点踪模式,旅游者的旅踪通常隐没在一个固定的空间,由这一点或这一角度展现旅游世界,如摄影一样,摄影点不作移动,画面是平面的。复杂的点踪模式,通常面对的是较为广阔或复杂的旅游对象,由于旅游者站在单一的点上无法览清对象的全貌,因而要采用多视点观照,多层次感受。在变换观点、层次时,旅游者不能不作线型移动。与线踪模式有区别的是,这种线型旅踪是围绕旅游对象进行的,不露行踪,而且在记述时有时无须遵循自然的时空次序,根据旅游对象的记述需要,还可以突破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连续性,将天南地北、过去现在凝聚于一时一点。

  3. 心踪模式

  心踪模式是一种特殊的结构。说它特殊,因为无论是线踪模式或是点踪模式都要求旅游者身游,而心踪模式面向的是旅游者的心游。身游和心游是旅游的两种基本形态:身游属于现实之旅,旅游者在现实旅踪中观照旅游世界,获得直接的旅游印象。它是旅游世界的窗口,是不断延伸的。身游为旅游者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开放的旅游世界。心游属于精神之旅,它在旅游者既有的旅游世界中旅游,是封闭的。心游并非一定是以往身游的简单的追踪,它常常是旅游者触景生情后勾起的恋旧心绪,而重新回到记忆库中的旅游世界中去开辟旅线,组合成一条新的风景线。心踪模式具有下述特征:首先,旅游者的旅踪是心理的,它通过联想把以往的旅游印象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独特的旅游世界。心踪模式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对过去的印象作一定的景与情、心与物的剥离,在剥离中赋予再造的旅游世界以新的感情内容。

  游记文学的三种游踪模式,各有特色和价值,是不分主次并存的。也许是因为受传统散文游记的影响,人们在观念上普遍接受线踪模式,而对记游、记旅中的点踪、心踪模式总感到有些别扭。例如有本《历代游记选》在选录作品准则上曾这么规定:凡只写山水的山水记,只写楼台的楼台记,“均不作游记选录”,于是把郦道元的《水经注·三峡》,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列入“附录”。实际上《水经注·三峡》、《岳阳楼记》也是游记,只不过是点踪结构的游记。至于心踪结构的游记,如梁实秋《雅舍谈吃—火腿》之类基本上被视作散文小品,由于文学性较强,无形中将它们的旅游性冲淡甚至完全消解了。旅游文学本是旅游者对旅游世界的审美反映,满足的是读者们对旅游的精神需要,显然,无论是点踪结构的记游,还是心踪结构的记游,既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么归入游记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最后,特别指出的是,在游记文学中,“游记结构”都是旅行时的实地的游踪结构,是绝不允许任何虚构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