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

时间:2021-08-31

  据台湾媒体报道,诗人余光中于2017年10月14日上午10时04分病逝,享年90岁。

  近几日正好在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隔水呼渡》、《日不落家》,都是在图书馆偶一见之,便借来翻看。恰好又是期末,读大部头的书已不合适,翻翻不长不短的散文便最为相宜。

  不料今日下午课间,一位没有昵称的好友给我发了一条微信:“余光中没了。”因为前段时间向他推荐过余光中的散文集,我便下意识地以为是图书馆余光中的书借没了,但随后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便在朋友圈里刷了屏——“余光中没了”——先生病逝了。

纪念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

  对余光中最早的印象可以追溯到小学,七八岁时在莺湖诗社,沈传生先生教的第一首诗就是那首著名的《乡愁》。沈先生声情并茂地向我们咏诵了全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时大概是二年级吧,堪堪能识全诗中的字,对其中的母子情深、家国之恨却是懵懵懂懂,只觉心中隐隐有情感的暗流,却无法被明确地把握。

  后来便是五年级的时候,诗社办一次读诗会,我挑挑拣拣了半天,还是诵读了这首《乡愁》,那时还未变声,童音朗朗,抑扬顿挫,倒也拿了个奖。我清楚地记得沈先生做的点评:“情感虽充沛,毕竟年纪尚小,难以诵出游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