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三个境界分析(3)

时间:2021-08-31

  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向往和惆怅。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情美、理美三个层次皆具,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也许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作家。后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排行榜时,他也无缘入列。但这恰恰是他胜过一般文人之处。或者历史根本就不忍心将他排入文人之列。这倒给我们一个启示,每一个政治家都有条件写出大文章,都应该写出大文章。

  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  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政治财富,作为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也被永久地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