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解读(4)

时间:2021-08-31

  (四)思想感情与文化内涵

 1. 通过阅读文章后三段,既可读出迁客骚人的悲喜无常,也可读出古仁人的宠辱不惊、悲喜自如。我们发现范仲淹通过对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忧后乐”的思想境界,这两种境界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其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关注的是个人,“先忧后乐”关注的是国家天下;前者说的是宠辱不惊,后者说的是心怀天下,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先忧后乐”的境界要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文章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和他一样“心怀天下,先忧后乐”的人太少了,从“噫”这一声叹息和“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句疑问,让我们读出了范仲淹的孤寂、悲凉、不甘,也读出了他的劝勉、号召、期待。屡遭贬谪仍然坚守抱负,身处逆境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范仲淹,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风骨!

  3.文化链接:

  ——“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超越了个人的优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这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是有迹可循的。前有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李白的“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后有陆游的“位卑未忘忧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文化的传承,这是民族的脊梁。  (文字——文章——文化)

  总结: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世界,走进《岳阳楼记》的字词章句中午,读出其中的滋味,徜徉于古人为我们描绘的世界和情理之中,这是我第一要考虑的事。对于怎样结合“言”“文”,怎样既出于“章”“句”,又不废清议。我想,除了带领学生走进文言,进入词句,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言,聆听古人的心声,审视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