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悼亡诗之梦意象(2)

时间:2021-08-31

  一、写真、纪实、回忆型梦意象

  《感梦》《江陵三梦》《梦成之》中的梦意象,属于写真、纪实、回忆型的。

  感 梦

  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

  今夜商山馆中梦, 分明同在后堂前。

  爱妻“影绝魂销”,已亡多年,诗人内心深处仍思念不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有所及,梦亦同趋。在贬谪途中,诗人栖息于商山驿馆,梦中再见爱妻,二人“分明”相会于自家的“后堂前”,把酒话家常,言笑晏晏。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写真、纪实、回忆型的梦意象——“后堂”是夫妻二人过去家庭生活的平常场所,“后堂相会”这一梦中片段,正是夫妻二人过去恩爱生活影像的映射和再现。自家“后堂”景物虽然依旧,但现今人去堂空,人事已非,诗人醒后再忆此情此景,岂不倍感孤独寂寥,更加伤感、惆怅?细品全诗,情感极为真挚动人,极具感伤美。

  梦成之

  烛暗船风独梦惊,梦君频问向南行。

  觉来不语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声。

  据陈寅恪考证,此诗“疑是元和九年春之作”,“微之于役潭州,故有‘船风’‘南行’及‘洞庭湖水’之语也”(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诗人“于役潭州”,乘舟“向南行”,晚上夜泊洞庭湖边,睡中入梦,爱妻“频问”诗人:衣单否?饭否?平安否?……温馨的“频问”片段,是亡妻生前在日常生活中对诗人处处关爱的习惯性表现,过去曾多次发生。可惜这种温馨并不长久,诗人从梦中惊醒,再也无法入睡,只能“不语到明坐”,听了“一夜”的“洞庭湖水声”。在这里,诗人选取“频问”这个写真、纪实、回忆型梦意象,不仅表现了夫妻二人过去无比恩爱之情,而且凸显了现今自己对亡妻的满腔蚀骨之思。

  江陵三梦

  其一

  今夕亦何夕,梦君相见时。依稀旧妆服,■淡昔容仪。

  不道间生死,但言将别离。分张碎针线,撮叠故屏炜。

  抚稚再三嘱,泪珠千万垂。嘱云唯此女,自叹总无儿。

  尚念娇且敏,未禁寒与饥。君复不嘻事,奉身犹脱遗。

  况有官缚束,安能长顾私。他人生间别,婢仆多谩欺。

  君在或有托,出门当付谁。言罢泣幽噎,我亦涕淋漓。

  其二

  古原三丈穴,深葬一枝琼。崩剥山门坏,烟绵坟草生。

  久依荒陇坐,却望远村行。惊觉满床月,风波江上声。

  其三

  君骨久为土,我心长似灰。百年何处尽,三夜梦中来。

  逝水良己矣,行云安在哉。坐看朝日出,众鸟双徘徊。

  《江陵三梦》属于组诗,三首诗中的“梦”都属于写真、纪实、回忆型的梦意象,但前两首有具体的生活场景,后一首没有具体生活场景或片段,仅是概括言之。

  其一中的“梦”境,为读者勾勒了一个感人的爱妻临终遗言的凄怆场景:“依稀旧妆服, ■淡昔容仪。不道间生死,但言将别离……抚稚再三嘱,泪珠千万垂……言罢泣幽噎,我亦涕淋漓”。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是最真实而感人的,这段描写细腻而又蕴含着无限真情的话语, 是诗人丧妻之后心灵伤痛的自然流露。它徐徐道出,情深意浓,不仅使诗人“涕淋漓”,也令读者喉喧气塞,极为感动。   其二前六句都在叙写“梦”中内容,描写了诗人到坟地凭吊亡妻的一个具体场景:荒芜偏僻的古原之上,亡妻就葬在这里的三丈深穴之中,坟上杂草丛生,周围薄雾缭绕,诗人依陇久久而坐,遥望远方的村落。后两句写诗人忽然梦醒,只见满床月光,大风掠过江面,风声、水声交响混杂,令人悲从中来。

  其三叙写爱妻已亡,葬埋于黄土之下很久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也以为早已心如死灰,心中波澜不起。谁知因为过于思念,竟然连续三个夜晚都在梦中见着亡妻。然而,逝去的永远不能再回来,如今自己形单影只,只能一边坐观日出,静看双鸟徘徊,一边咀嚼内心的孤独与伤感。细品全诗,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亡妻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充溢于纸间,令读者也倍感伤心,为之嘘唏不已。

  荣格在其分析心理学理论中指出: “梦不是一个孤立于白天生活之外,与白天生活的特征完全无关的事件……事实上意识与梦之间有着最严密的因果关系”?譻?訛; “梦并未完全脱离意识的连续性,因为几乎在每一个梦中都可以找到若干细节,都是从昨天或前些日子的印象、理念与情绪所引起的”?譼?訛。探究《感梦》《江陵三梦》《梦成之》中的梦意象,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正因为“梦”与创作主体的现实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诗人的梦境中才会出现一幅幅亡妻生前的日常生活场景及画面。这些特定的场景及画面都是亡者留给生者的美好形象——无论过去的生活是艰辛还是富足,失去的都是美好的——自然会引发诗人的颇多回忆和感触,最终将死亡之悲哀凄婉与爱情、亲情之温馨叠加在一起,以写真、纪实、回忆型的梦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抒发因爱妻早逝、恩爱不续的惆怅和忧伤,传递出一种哀婉伤悲的悼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