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一)、激趣导入,初识诗人揭课题。

  上课伊始,我说:“孩子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和长江的雄奇秀丽,现在想不想到杭州的西湖去看看呢?”我播放课件西湖风景视频后,这样说:“孩子们,这就是这是西湖。西湖如一首诗,似一幅画,历史上无数个文人墨客都喜欢赞美它。在宋朝,有一位诗人,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喜欢上了西湖,并视西湖为他的第二故乡,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苏轼,然后课件出示苏轼资料。)接着说:“今天我们就随着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师板书课题,强调“初、晴”的书写,然后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正音,了解诗文大意

  “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读出诗的味道。”所以,我先要求学生合作读,读准字音;接着我示范读,指导认读“潋滟、亦奇、淡妆”;然后要求学生自由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最后汇报读。在汇报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指导,及时评价。在这样层层递进地读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课件出示补充资料),为品诗意做好铺垫。

  (三)、细读品析,体悟诗人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从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1.品读前两行诗句

  我先出示晴天西湖的画面,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象吗?诗人用了哪个词呢?”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潋滟”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接着又启发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然后多层次多角度地诵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我采用创设情境引读法:

  西湖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真好!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西湖的荷花、荷叶远远望去有粉有绿,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湖水的荡漾中,显得更加娇艳,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色彩明丽、熠熠生辉,令人赏心悦目。请美美地读一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真美,让我们带着内心的喜爱,大声地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这样创设的情景中,学生不断地品读,渐入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世界。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晴天西湖的美丽中时,我话锋一转: “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孩子们闭目冥想,我旁白:“雨水洒在湖面上、洒在周围的山上、洒在荷花和荷叶上,又会怎样呢?”通过一系列铺垫,雨中西湖朦胧、神秘、奇妙的画面浮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从而体悟到:雨中的西湖同样令诗人喜爱。带上这样的感受合作读、男女生接力读,这对后两句诗文的理解和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品读后两行词句

  我出示《越王勾践》电视剧照中西施作为村女和王妃的不同照片,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淡妆”、“浓抹”、以及为什么“总相宜”,因为美女的天然丽姿没有变。然后利用这组对比图片反复诵读“淡妆浓抹总相宜”,突然画面变回西湖阴晴图片,诗句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导学生明白,诗写的不是美女,而是西湖,美女只是一个比方而已,西子湖也因此得名。接着,我又出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想象:“眼前的西湖像什么时候的西子?”让学生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进一步体会“浓妆淡妆”指的是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同时也明白了诗人心中,西湖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样子都是美的。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比赛读,从而感受诗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并体会到古代诗词的语言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整首诗。接着,我建议孩子们把后两行诗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并指导书写“、抹、宜”。  (四) 、拓展延伸,感受祖国山河美

  我总结过渡:“描写西湖的古诗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交流后我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领着诵读。接着布置作业进一步拓展:“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词也很多,请你课下收集,读给小伙伴听”。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诗词名句,又能学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既体现整首词的脉络,又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想。

  西湖  晴好  雨奇

             总相宜

  西子  淡妆  浓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