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是中国新诗园中的一枝奇葩。本文试图勾勒出其不同时期作品的艺术技巧。纵观其诗歌艺术技巧,从早期诗情的山洪暴发走向“三美”,直到技巧上的圆熟,徐志摩诗歌使用反复、比喻、反问、排比、象征、叠字等传统手法和变形、含混、陌生化、移情、张力等现代手法,讲求意境、音韵、节奏,格式的匀称和整齐,为人们贡献出了许多烩炙人口的佳作。同时,由于诗人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布尔乔亚身份使他的作品在艺术技巧的锤炼上不免有瑕疵。对此,我们应客观地评价和看待。
在中国现代诗歌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早在1933年,茅盾在《徐志摩论》中就指出:“我觉得新诗人中间志摩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1]作为新月派的重镇,其诗作可圈可点之处颇多,本文试图勾勒出其不同时期作品的艺术技巧。
我们所熟悉的徐志摩的诗集有四本:《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前三本为诗人生前亲自编写,后一本为诗人罹难后他人编写。由浙江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顾永棣编写的《徐志摩诗全编》(1988年3月第2次印刷)除收录了上述四本诗集外,还搜集了徐志摩在英留学期间的处女作、徐志摩散见于报刊、日记和文稿中的新旧诗作、徐志摩的旧体诗和译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正确的徐志摩诗作资料,尽量客观地反映了诗作的原貌,我们可以以此尽览徐志摩不同时期的诗歌艺术技巧。
一、缤纷的花雨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生涯是从剑桥大学开始的。1921到1922年间,在狄更生的帮助下,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旁听了一年的政治和经济课程。正是在剑桥,徐志摩才真正开始写诗。“在二十四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民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在二十四岁以前,诗,无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2]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3]集自然、爱和美于一身的康桥唤醒了久蛰于诗人体内的性灵,加之在康桥与林徽音的相识相恋和英国文学的浸染,从此他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了。
《草上的露珠儿》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徐志摩的最早的一首诗,写于1921年11月23日。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当时的抱负和志趣,而且形象地传达出他的诗绪汹涌的状态,他开放创造的喷泉,放喉歌吟,他要做一名诗人了。“只有一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象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缤纷的花雨。我那时是绝无依傍,也不知顾虑,心头有什么郁积,就付托底胡乱给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还顾得了什么美丑!”[4]这些早期的诗歌,总的是调子清新,情绪高扬,反映了“青春的呼唤,燃点着希望灿灿”[5]。在艺术技巧上较多使用反复、比喻、反问、排比、象征、叠字等传统手法,讲求音韵、节奏,格式的匀称和整齐,在《草上的露珠儿》、《青年杂咏》、《情死》、《夏日田间即景》、《听槐哥纳乐剧》等诗中得到体现。但整体看来,大部分诗作是诗人山洪暴发的诗情,无章法可循,语言直白优美,但也有生涩牵强之处,反映了诗人处于一种对新诗的探索阶段,直抒胸臆,在艺术风格上尚未定型,有自由体,新格律体,也有西洋诗体,甚至还有无标点诗。
《志摩的诗》是徐志摩自己编选的第一个诗集,大都是他1922—— 1924年之间回国后的作品。这个诗集的出版,使他名声大振。在这本诗集中可以约略见出徐志摩在回国初年的生活思想状况,诗的内容或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或是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或是探讨生活哲理的和写景抒情的。在诗的艺术技巧方面,诗人自谦“在这集子里初期的汹涌性虽已消减,但大部分还是情感的无关拦的泛滥,什么诗的艺术和技巧都谈不到。”[6]那么,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仍然可以从《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她是睡着了》、《石虎胡同七号》等诸多名篇,还有值得一提的《先生!先生!》、《叫化活该》、《谁知道》、《盖几张油纸》、《太平景象》、《一条金色的光痕》等这些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篇什中可以看出诗人在不断地磨炼其诗歌技巧。
《志摩的诗》中除传统手法的运用外,更注重意境的营造,语象的丰富,情感的抒发含而不露,愤而不激,变形、含混、陌生化等在诗中均有体现。《雪花的快乐》一诗中诗人运用变形的现代手法把自己幻化为一只在半空中翩翩飞舞的执著乐观地寻求爱与美的雪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沙扬娜拉》中含混的运用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那一低头像水莲花般娇羞,分别时有蜜甜忧愁的日本女郎是情侣还是朋友?《落叶小唱》中语言的陌生化使我们很难分辨到底是落叶还是诗人心中的伊人。《太平景象》整首诗以人物语言构架,体现了诗人在技巧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尽管有些作品被人诟病为洋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有不规整之处,这本诗集还是体现了徐志摩在摸索和试验中不断地显露出他诗人的才华和诗歌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