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志摩《再别康桥》(3)

时间:2021-08-31

  《再别康桥》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寻梦”。既然有寻梦这个动作,就应该有寻梦的原因,也应该有寻梦的过程和结果,还应有关于梦的内涵。学界一般也把这个梦叫做“理想”,康桥梦也就是康桥理想。

  诗歌的中间几小节,有一个寻梦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之所以要寻梦,是因为有梦的失落。从诗中内容来看,因为梦“沉淀”在康河里了,所以才需要寻梦。梦是怎么沉淀在康河里的呢?答案是“揉碎”在康河里的。就是说,梦想像天上的彩虹,美丽而遥远,拉近到现实中,就会被揉碎。但是再往前追溯,我们会发现,梦想其实又是在现实中培养起来的。河畔的金柳,在梦想中就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心中即成梦想。这个美丽的梦想,正是在康河这个地方、这个现实中培养起来的。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徐志摩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了。就是说,康桥是梦想的初因,没有康桥也就没有梦想。一般逻辑是,有了一个梦想之后又得到这个梦想,就应该满足。所以接下来一节便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为什么我们“甘心”,是因为“青荇”在招摇,“招”有招呼之意,“摇”有拒绝之意,意思是说,“康桥梦”既呼唤我,又警示我,梦想是一把双刃剑,既是诱惑,又充满了危险。但是,我仍然愿意冒这个险,我心甘情愿为梦想而献身。为了梦想,可以义无返顾,这是主动的选择。选择是自由的,献身于梦想,梦想失落而寻找梦想,都是自由的,这正是对自由内涵的解释。

  在现实中产生的梦想,其实并不在现实之中,而是像天上的彩虹那样遥不可及,像西天的云彩那样美丽而易逝。这是一个比喻,也是一个写实。梦想往往产生于现实之中,但是一旦产生,它就会离我们很远很远。一旦将其拉近映入现实,它就是易碎的、易沉的,因此《再别康桥》又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理想与现实不能互相结合,一旦结合,两败俱伤。清泉变成了彩虹的幻影,彩虹被清泉揉得粉碎。现实成为理想的幻象,理想被现实撕成碎片。但是,被撕碎的理想,并没有消失,而是沉淀在现实深处。为什么呢?是因为彩虹、云彩仍然留在西天,任波浪如何蹂躏,也不能使之消失。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原因。只要理想还在,任现实如何捉弄理想,理想也会沉淀在现实之中,现实中就包含了理想。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徐志摩在经历了陆小曼的“浮言”事件后仍然不放弃婚姻的原因,他在这段已经破碎的爱情中浇灌了理想主义的精神,尽管千疮百孔,但理想的碎片早已深深地浸润于爱情深处。同时,我们也就找到了徐志摩“再来康桥”的原因。再来康桥,是为了坚定理想,重温理想,要让理想成为破碎现实的坚强支撑。应该说,徐志摩在此处为理想遭遇现实而破碎的结果之后找到了足够的坚持的理由。再做一个观察我们会发现,康河中彩虹的倒影之所以沉淀不见,其实是因为时间已晚,天上的虹消失了,西天的云彩消失了。所以,真正可怕的,可能还不是现实对理想的打击,而是那个遥远的理想本身已经不见。一旦理想丧失,我们甚至不能在现实中再找到理想的碎片,那理想就真正消失了。  然而,只要追梦的动机还在,哪怕只剩碎片或一点寻梦的精神,它也是可以寻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