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志摩《再别康桥》(2)

时间:2021-08-31

  这样,《再别康桥》就给人的生命一种辩证的解释。寻找是肯定,告别是否定。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肯定和否定的过程。对每一个肯定和每一个否定,我们都不能轻率地、粗鲁地进行,我们对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选择、每一个放弃,都要小心翼翼、充满敬畏之心。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要“轻轻的来”,又要“轻轻的走”了。这既是对生命的重视与珍惜,也是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与放弃的重视与珍惜。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徐志摩在林徽因另嫁他人之后仍然珍惜这段感情与友谊,成为极好的朋友;选择陆小曼之后虽经“浮言”打击,仍然珍惜这段婚姻;虽然与张幼仪“笑解烦恼结”却仍然将其视为亲人、朋友的人生态度了。

  寻找与告别是人生的永恒主题。没有寻找,生命就没有了动力;没有告别,就不会有新的寻找。所以,《再别康桥》首先触动我们的,是关于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它不但告诉我们人生意义的结构与获得方式,也告诉我们在追寻人生意义过程中应持的态度。我们不必让“此情可待成追忆”,因为追忆的情境是可以重复的;更不会“只是当时已惘然”,因为每时每刻我们都是清醒的。能够有这样一种境界,关键是现代人有了“自由”。自由带给我们的,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更加沉重的责任感。正是因为“责任”,所以任何选择与放弃,都必须“轻轻的”,但又是义无返顾的。与寻找、告别相对应的一组动作是“来”和“走”。我们固然可以把来定义为寻找,把走定义为告别,但是来和走又可以将意义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它可以被理解为任何的来与走,例如生与死、爱与恨、入与出。《再别康桥》告诉我们,对所有这些,我们都要谨慎、敬畏、珍惜。但是,我们又不能留恋于任何一种状态,要果断、毅然地与之分别,不断地出入于这些状态之中。存在主义哲学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世界,把世界看成处处充满困境,中国论文网免费论文模板就像钱钟书《围城》所揭示的那样,人生处处是围城。然而在《再别康桥》中,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任何困境我们只要充满敬畏地直面,它也就是美的。即使是在康桥,“天上虹”也会被“揉碎在浮澡间”,作为美的象征的“彩虹”在康河里仍然可能被撕碎、沉淀,成为一个虚幻的“梦”。但是这并不影响康河的美,也并不影响它作为美的寄存地的品质。同样的道理,尽管现实会撕碎梦想,苦难会溶解幸福,生活会限制自由,但是这也并不影响现实、苦难、生活作为梦想、幸福、自由的寄存地的品质。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而寻找的地方,正是在生活的波涛之中,也在现实苦难之中。这可能是徐志摩重游康桥获得的重要启示,也是他再次告别康桥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