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2)

时间:2021-08-31

  词的上阕渲染环境,结语表现对国事梦寐不忘。抒发自己英雄失意的无限感慨,情调凄凉。

  他们的很多作品都是表达自己政治失意的悲凉情怀。于此,二者的词都表现了凄凉悲壮的风格。这是共同之处,也是由他们相似经历所决定的。

  但是,他们奔放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们抒情写抑郁不得志、悲愤,都带豪放的情感。但是,结果却不一样。东坡在抒发沉郁的情怀之后,往往能跳出悲伤心情,而转向轻松美好的情怀,走向旷达之境。而“稼轩郁勃,故情深”,可是他始终走不出悲伤压抑的情境,而是继续沉溺于悲伤之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当时已是不惑之年,并且身在远离京城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始终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的下阕,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惆怅不能见面,但是他最后转念一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正常之事,只要能可以“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满足了。

  作者虽不如愿,但是并没有陷于忧郁之中,而是善于自我安慰,这充分表达苏轼超脱旷远的胸襟情怀。正是这种“入而能出,寓意于物而不留滞于物”的庄子思想影响苏轼的词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