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3)

时间:2021-08-31

  三、读解感悟文意

  教师:不知不觉地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是诗中有话,画中有诗呀!读着读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谁能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大胆的说一说。可以用“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的格式说。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

  (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边读边在组内自由交流,补充)

  教师:谁来汇报给大家听。

  学生:我看到了一轮明月,鸟儿惊醒,从树枝上扑棱棱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来,能听到蝉在叫。青蛙在稻田里叫成一片,还能闻到稻花的香味呢。

  教师:说得好!

  学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青风吹拂,传来生生蝉鸣,稻花飘香,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真强,请大家进行深呼吸,真是沁人心脾,感觉好极了。

  学生:我仿佛看到了天边挂着七八个星星,山前洒下两三点细雨,还看见了土地庙旁的树林边有个茅屋小酒店。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由此可见,想象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些美丽的画面?

  学生:想。

  教师出示课件:为学生播放根据词义制作的优美画面。

  学生嘘唏惊叹,犹如画中游。

  教师再次播放课件,学生边看画面,边读出相关词句,初步感受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四、细品思路措辞

  教师: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这首词的上阕,特别注意品一品“惊鹊”,鹊儿为什么而惊呢?“说丰年”又是谁再说?说了些什么?小组讨论,看看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达成共识了吗?

  学生:达成了。

  教师:好!现在就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夜晚的月光十分明亮,是它把鹊儿惊醒的。

  学生2:我觉得还有可能是作者夜行的脚步声把他惊醒的。

  教师:你的理解有道理。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走路发出的声音很小(教师边说边在讲台做模仿动作)就是这种轻微的声音竟能惊醒熟睡的鸟儿,这黄沙岭的夜晚多静呀!这种写法就叫“以动写静”(板书),使夏夜显得更加清幽静谧。比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也是以动写静,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3:我认为是半夜的清风把树枝吹动了,鹊儿才惊飞起来的。

  教师:你能够联系上下文揣摩词句的意思,真会读书。

  教师:你们对“惊鹊”有了这样深入的认识,我相信再读时,一定会更有韵味。

  (学生读,第一句词)

  教师:同学们读得多有韵味儿!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侧耳倾听,稻田边是谁在说丰年?他们是怎样说丰年的?

  学生1:青蛙呱呱叫成一片,似乎在说,稻子长得多好啊!这里有我们的功劳呢!我们以后还会多学本领,多捉害虫,为人们做贡献。

  学生2:清风会说,我要让月光更皎洁,洒遍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学生3:明月会说,我要让稻花的香气香飘十里。

  学生4:农民伯伯会说,老天爷睁眼了,一年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这回可以盖新房子了。

  学生5:辛弃疾会说,这里的生活多好呀!要是北方没有战争,那里人们能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的生活该多好啊!

  教师:你们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稻花旺盛,稻香扑鼻,小溪潺潺,蛙声阵阵,人们心理美滋滋的,脸上笑盈盈的,围在一起,津津乐道的展望着丰收的美景。“说丰年”的无论是农民、辛弃疾,还是青蛙、明月、清风,各人的见解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们体会词中蕴含的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教师范读后问:谁能把这种喜悦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课文

  教师:多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了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怎能不高兴?男生齐读。

  (男生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教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来之不易!辛弃疾他怎能不兴奋?女生齐读。

  (女生读)

  教师:人间辛苦是三农。脸朝黄土背朝天,一份耕耘终于有了收获,他又怎能不为农民喜极而泣呢?

  (齐读课文)

  教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让我们感受着清风、明月,伴随着优美音乐,轻轻的吟一吟吧。

  (师生齐读上阕)

  教师:可是六月天,猴子脸说变就变,作者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自己默读下阕,可在脑中勾勒画面,也可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学生自幼学习下阕,教师随机指导。)

  教师:怎们交流交流

  学生:我知道下雨了,而且“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句话应该颠倒过来理解,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教师:你能发现这里得到装写法,不简单,掌声鼓励。

  学生:我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这句话中,仿佛看到了作者在土地庙地树立旁拐了个弯儿,又跨过一座桥,看到了熟悉的茅草屋。

  教师:你真棒,想象力真丰富。

  学生:老师我有疑问,夏天天气说变就变,而且多是瓢泼大雨,为什么不把“两三点雨”写成“两三阵雨”呢?

  教师:你敢于质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真好!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学生(议论纷纷)不行,阵雨太大了,让夜里散步的人狼狈之极,哪里来的喜悦?反而会让高兴之情一扫而空。

  教师:有道理,请看屏幕。

  (先用课件演示:小雨将至的情景,教师配词:天空中几颗星星调皮的眨着眼睛,乌云却悄然而致。突然间,几个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也来凑热闹了。听:嘀嗒嘀嗒叮咚叮咚好像山雨的余韵,请同学们齐读这句)

  (在出示课件演示:一阵瓢泼大雨倾泻而下,人在其中犹如落汤鸡,慌忙寻找取出的情景。)

  教师:如果你就是词人辛弃疾,大雨倾盆时你会怎样?

  学生:真倒霉,早知道这样就不来了,鬼天气,白白浪费了我的时间,影响了我的好心情。

  教师:可见,这个“点”字不但用的精妙而且充满情趣,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可以让夜游的人不紧不慢的去找寻避雨的好地方,喜悦悠闲自在之情不言而喻。喜在:旧时——

  学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教师:那茅店出现在土地庙前。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把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读出来吧。

  (学生再读)

  教师:作者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了茅草店,心情怎样了?

  学生:放松了。

  教师:读出你的轻松。

  (学生再读)

  教师:进了茅草店,又可以和农民兄弟喝酒聊天,常说丰年了,心情又怎样了?

  学生:兴奋不已

  教师:你真会想象,读出你的兴奋

  (学生再读)

  教师:岭上月朗风清,十分幽静,稻田里蛙声阵阵,更是热闹。让我们伴随着动听的音乐,观看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一读。把词中的人、景、情深深地印在心里

  (师生有感情的齐读全词)

  教师:谁来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学生1:美、爽、好

  学生2:喜悦、兴奋、心旷神怡

  学生3:景梅情浓,沉醉不知归路。

  学生4:一幅美丽的乡村盛夏月夜图。

  教师:好,把你们的感受统统送到文中读出来

  (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然后接读、赛读、齐读)

  教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到位,能背诵下来吗?

  学生:能。

  教师:咱们来试试,不能背下来的可以看看书。

  (学生背诵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