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一轮复习知识点(5)

时间:2021-08-31

六、分析文章的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的技法

  (1)分析小说的标题

  常见的作用有:一、线索 ?二、情节 ?三、暗示 ?四、主要人物 五、内容?六、事件

  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 )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2)分析小说的开头

  开头方法: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②写景法。常见作用: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

  常见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展现。

七、分析写作技巧

  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 ? 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线索,设置悬念,抑扬,铺垫,暗示,节奏,突转,巧合,串联,并联……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修辞手法:

  ①.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A.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

  B.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C.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A.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B.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论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

  C.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⑤.夸张

  A.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B.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读者

  C.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⑥.比拟:生动形象

  A.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

  B.寓情于物,表达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C.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D.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E.使叙述生动形象

  F.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⑦.设问:吸引读者

  A.引人注意,发人思考,强调观点,加深印象

  B.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C.波澜起伏,避免呆滞

  D.提掣全篇,带动全文

  E.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⑧.反问:加强语气

  A.加强语气以利论辩

  B.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

  C.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中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炼,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场面描写:使人物情貌一览无余。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虚实(正侧面):引发作者联想,使人物形象特点更突出、更丰满。

  对比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某一性格或情感。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