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短篇小说《挂像》

时间:2021-08-31

  【作者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莫言短篇小说《挂像》

  高密民间艺术,有“三绝”之说。“三绝”者,泥塑、剪纸、扑灰年画之谓也。泥塑、剪纸,人人皆知,扑灰年画,则需要稍加解释。扑灰的意思,就是用柳木炭棒,在纸上起画稿,然后,将白纸蒙上,用手按压拍打,使画稿上的线条,印到白纸上。一张画稿,可以拓扑十几张。线条模糊后,再用炭棒描画,然后再拓扑。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的复制方法。复制好之后,那些根本没有画技的人,也可以按着纸上的线条,比照着样板,勾勒着色。“文革”前,每到冬闲,高密东北乡的朱家庄、宋家庄和公婆庙村,这三个以扑灰年画闻名的村庄,几乎家家都成了作坊,老婆孩子齐上阵,粉刷颜面的,勾勒眉眼的,涂抹颜色的,裱糊的……流水作业,批量生产。春节前夕,那些关东来的画子客,便云集到这几个村庄里,等待着趸货。那些家里没有作坊的人,也可以充当二道贩子,从中牟利。村子里房屋比较宽裕的人家,几乎都成了临时旅馆,住满了画子客。扑灰年画的品种比较单调,无非是“连年有余”、“麒麟送子”、“姑嫂闲话”、“金玉满堂”之类。那时生活贫困,贴壁年画的销量很小,并不需要这么多人家日夜加班生产。支撑着年画市场的,是一种名叫家堂轴子的品种。家堂轴子,其实就是一张很大的扑灰画。画的下半部分,画着一座深宅大院,大院的门口,聚集着一群身穿蟒袍、头戴纱帽的人,还有几个孩子,在这些人前燃放鞭炮。画的上部,起了竖格,竖格里可以填写逝去亲人的名讳。一般上溯到五代为止。家堂轴子,在我的故乡,春节期间悬挂在堂屋正北方向,接受家人的顶礼膜拜。一般是年除夕下午挂起来,大年初二晚上发完“马子”之后收起来,珍重收藏,等到来年春节再挂。但关东地方,却在过完年之后,将其焚烧,来年春节前,再“请”一张新的。家堂轴子,不能说“买”关东地区每年焚烧家堂轴子的习俗,才是支撑高密扑灰年画市场的资源。

  家堂轴子挂上之后,年的气氛就很浓厚了。这时,按照老习俗,就不能随便到外姓人家串门了。连出嫁的女儿,也不可以再回娘家。家堂轴子前面的桌子上,竖着十几双崭新的红筷子,摆上八个大碗,碗里盛着剁碎的白菜,白菜上覆盖着鸡蛋饼、肥肉片之类,碗中央,栽着一颗碧绿的菠菜。桌子一边,摆放着五个雪白的大饽饽;桌子的另一边,放着一块插着红枣的金黄色年糕。桌子最前面,是一个褐色的香炉和两个插上鲜红蜡烛的蜡台。满桌子色彩缤纷,很是丰富。到了晚间,点燃香烛,烛光摇曳,香烟缭绕,轴子上那些大红大紫的人物,一个个闪烁着奇光异彩,非常遥远,非常神秘,传达着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信息。家堂轴子,和供桌上的供品、香烛,几乎就是我童年记忆中春节的全部,神秘的氛围,庄严的感觉,都从这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