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小说?(2)

时间:2021-08-31

  有些读者没有基本的文学概念,把故事和小说同等起来,认为 《故事会》《知音》 上面刊登的也是小说。显然不是的,小说和故事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技术性。故事怎么讲,材料怎么使用,怎么遣词造句,大有讲究。读者都好奇一件事,小说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故事要合理,人物要栩栩如生,还要交代时代背景,让读者为故事里的人物牵肠挂肚。谁都知道小说是虚构的,却未必知道人物在故事里怎么完成逻辑自洽,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

  先来说说材料。我们知道人世间每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有些可以作为小说材料,有些则不能。比方说,八十年代我在浦东中学念初中,有个比我大一届的学兄,是知青的孩子,借读生。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语文老师,他在报纸发表过几块豆腐干,是我当时崇拜的偶像。有一天,他突然离开了学校。过了很多年,才听那个语文老师说,他家里出了事,赶回了贵阳,若干年后考上华东师大才重新回到了上海。什么事让他放弃上海的学业赶回贵阳呢,他支内的父亲在农贸市场买菜,贵阳当时可能有点乱,有人用打山猪的枪追一个人,大概是为了抢钱。前面那人跑得飞快,追的那个家伙就在后面开枪了,竟然把我那个校友的父亲给打死了。

  这是个偶然事件,也是个真实事件,因为过于巧合,直接作为小说情节就显得技术含量很低。我们生活中会发生一些离奇得好像不太容易发生的事,直接作为小说材料却未必妥当。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具备普遍性。我一直认为现实的传奇性是大于小说的,同时认为好小说是写人类共有的情感与秘密,而不是显摆那些蹊跷的、离奇的、怪异的、煽情的情节。

  讲到煽情,我想起有部台湾电影叫《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当时非常红,很多人看哭了,然后为了哭就不断去看,越看越哭越觉得感人。乃至于后来出现很多这样的电影,打亲情牌和煽情牌,就是要让观众的泪腺旺盛分泌。很多人还认为这样的小说或电影就是成功的,其实恰恰相反,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导演或作家来说,要把一个读者或观众弄哭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有共同的情感软肋。比方说那些生离死别,那些让人不堪承受的悲惨际遇,然后在场景上设计得再用心一些,人的情感自然就控制不住了。有些日韩影视剧也是,弄不弄就用白血病把角色搞死了,要不然就是失忆,失忆是另外一种死亡。这是言情小说的惯用伎俩,这种情节的设置就很低级,特别没想象力,没什么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