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优质教案(2)

时间:2021-08-31

  六、教学方式:

  1.注重诵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进行讨论适时点拨,便于启发学生认知,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3.引导质疑,人人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切身感受,激发质疑、辨疑的意识

  七、媒体使用:电脑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句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实词和常用的文言虚词

  ⒊理解课文第一节大意及其写作特色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教学时间预设:2分钟

  二、自学成果展示

  (一) 简介作者及“记”

  1.柳宗元——唐文学家,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人,人称“柳河东”他生长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而遭迫害,被贬为永州司马,孤独寂寞,悲苦不堪元和十年(815),43岁的柳宗元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史,官职是提高了一些,但地方却更僻远了刺史是地方长官,有实权他在柳州引导当地人民发展生产,释放奴隶,兴办学校,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心情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逝在柳州,年仅47岁

  2.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师指名读下面的字词,师生共同点评后生齐读字词两遍

  篁竹(huáng) 清洌(liè) 为坻(chí) 为屿(yǔ) 为堪(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差互(cī) 寂寥(1iáo) 悄(qiǎo)怆(chuàng) 幽邃(suì) 翕忽(xī)

  教学时间预设:8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1.引导自学或检查课前预习情况2适时点拨精讲

  学生活动预设:

  1.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卡2.学习成果展示3.学生点评同学展示情况

  三、熟读课文 整体把握

  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⒈教师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语气语调、节奏

  ⒊请几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

  教师指导读出语气、感情的方法:课文的1、2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卷石带来的冲击,游鱼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3、4、5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凄冷的氛围,应读得低沉些、伤感些

  4.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5.利用书下注释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掌握第一节的文言词意思及翻译

  学生活动预设: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利用书下注释并通过小组讨论,掌握第一节的文言词意思及翻译

  四、精读研讨 探究质疑

  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点拨】写发现小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

  ⑵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点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⑶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点拨】(全石以为底… …参差披拂)潭由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⑷作者为什么给这潭取名为“小石潭”?本段围绕小潭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点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然后又就树的长势从旁描绘“石”,树的种种姿态正说明它是长在石头上的

  五、精读研讨 品味欣赏

  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⒈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点拨】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⒉选择第一段中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从语言运用或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点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一句运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表达了作者欣赏景色时愉悦的心情,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学生活动预设:

  引导学生从修辞、感情、词语的色彩等角度品味指导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并把你最深切的感受批注在旁白处

  六、当堂巩固

  ⒈试背诵第一节课文及文言词解释

  ⒉口头翻译第一节

  七、布置作业

  ⒈整理笔记

  ⒉背诵第一节知识点

  ⒊背诵课文2~5段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物: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发现 小潭 移步换景

  行动:隔——闻——伐——取——见

  小潭概貌: 全石为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

  2.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

  ⒈重要文言词的解释(师指名背)

  ⒉重点语句的翻译(师指名背)

  ⒊重点问题的理解(师指名答)

  二、积累展示

  教学时间预设:15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利用书下注释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掌握第25节的文言词意思及翻译(结合自主学习卡积累展示)

  学生活动预设:

  1.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卡2.学习成果展示3.师生共同点评同学展示情况

  三、精读研讨、品味欣赏

  教学时间预设:15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⒈生齐读课文第2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点拨】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请结合课文简析

  【点拨】清澈作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的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 突出水清澈的程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⒉指名朗读第3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点拨】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