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3)

时间:2021-08-31

  这样,鱼因人而乐,人为鱼而乐其乐,人之乐与鱼之乐,其乐也融融。

  下写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居高远眺,视点由近渐远,视野之开阔,心胸之宽广,极具气吞山河之势。

  “西南而望”点明水源流向,“望”字表明作者视点的动感。视线由近处移向远方。“斗折蛇行”形容溪流的形状,仅四个字,不但写出了静态而且也写出了动态:“斗折”,表明溪如北斗七星的态势,写其静态;“蛇行”形容溪水曲折向前流淌象银蛇爬行,言其动态。“明灭可见”极目远望,溪流时隐时现,从侧面表现溪水在起伏不定的山间绕行的情状,虚实相间,虚写源流,实写山势。又用“犬牙差互”形容岸势的蜿蜒峭拔。末句“不可知其源”给人如临仙境,高深莫测,朦胧依稀之感。这又与上文石潭周围景物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相承,更映衬出小石潭的深邃静谧、奇异幽婉。

  景作铺陈,情随其后。有缜密精巧的景物描写,清幽雅致的小石潭便跃然纸上,给读者不但以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而且获赏心悦目、淡雅畅然之趣。读者如是,著者情将如何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潭上”交待作者的视觉角度和所处位置,由于居高临下,故而可近观也可远视,任凭视点驰骋游移。“竹树环合”‘照应上文的“伐竹取道”尽而再次渲染潭的清幽雅致和凄切冷寂、凉气袭人的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境氛围,触景生情更含蓄的表露了作者忧伤凄苦的心情。因景而来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获得暂时的欣喜,离景而去面对惨淡人生,面对黑暗现实,面对污泥浊水的官场,深觉怀才不遇,枉遭贬黜无限忧伤,愁苦莫名。

  作者喜悦无常,惊惶恐惧的心态在这里暴露无遗,这种心态不正是封建时代落魄文人所共有的吗?作者因此景而生此情,与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患得患失,“以物喜”、“以已悲”的利已之情比照之下又将如何呢?、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崇高精神境界能否同日而语?这或许就是我们面对石潭清新亮丽景色而萌生艳羡之情与作者柳宗元所流露的凄寒彻骨、抑郁忧伤的愁苦之情不同的原因吧!

  尽管如此,本文无论从何种角度着眼,都可视为写景的精品之作。柳宗元在他为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运用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使景物描写清新秀美,富于情趣,同时又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他人生的不幸和对时世的不满,堪称佳作的莫过于《小石潭记》,其绝妙之处俯拾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