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2)

时间:2021-08-31

  开篇着笔于写发现石潭的经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点明小石潭方位。

  接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写潭中水声清亮悦耳,埋一伏笔。

  “如鸣佩环”写万籁静寂的山泉之声,比喻贴切、恰当,具有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景,形不外现之势。

  “隔篁竹”犹如“水中月,镜中花”美好景致被漫山翠竹所隔,给人以识其声而难窥其面之感。

  然而,正因如此,使人增加了小石潭“躲进深闺不复出”的清幽静谧之趣,也暗示了潭的非同寻常和对嗜游者产生的无尽魅力。

  居于此,作者的游兴自然大增,于是“伐竹取道”才识得“小石潭”之真面目:“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伐竹”与上文“隔篁竹”相呼应,说明这是个人迹罕至之地,又为下文“寂寥无人”作铺垫。

  “无限风光在险峰”,劈山开道,披荆斩棘后所见的小潭是:水尤其清澈透明,潭底是整块的大石头,靠近岸边,石底的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了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

  作者写潭,紧扣一个“石”字,以洗练简洁的语言勾勒其貌,突出其与众不同、独具诱惑力的特征。这似乎把读者带到了我国美丽的西沙群岛,领略到了山岛耸峙、怪石嶙峋、风起云涌的热带海洋风景。

  石潭周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林,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晃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此情此景,又无不使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篇,仿佛饱览了我国西双版纳“藤缠树,树缠藤”的原始森林风光。这样的景致怎不使人留恋忘返,难舍难离。写潭着笔于“石”字,更能突出潭之异。写了潭的状貌、特征后,视点由总体到局部,由写潭中“石”到写潭中“趣”(潭中游鱼的情趣)。

  俗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然而,小石潭“水尤清冽”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有“鱼”增加了潭的奇趣,给鲜为人知的石潭凭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水因鱼而显灵性,人因鱼而增喜气。“百许头”点出鱼的数量,进一步说明潭水清亮透明的特质;“空游无所依”写鱼又写水,虚实相间,十分贴切的表现了鱼在清可濯缨、透明如镜的水中游动的神态。接着又用动静交错,动静相间的写法,先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鱼的静态,这与石潭周围的景物之静相谐调,形成一个总体的静态画面;再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鱼的动态,这又与作者被大自然绚丽风光所吸摄的砰然跳动的心相一致,形成一个局部的动态图景。从这一静一动中给人以美感,给人以生命的意义。作者看到鱼的欢乐,油然而生奇思妙想,猜出它们是因游人——这大概是它们生平第一次见到新奇事物的到来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