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讲课稿(2)

时间:2021-08-31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同时播放《天净沙·秋思》的画面,《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导入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一首秋思,道出了多少游子凄凉断肠的乡愁,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了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摸样?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板书),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如雾的乡愁世界。(声画结合,目的是塑造氛围让学生尽快的入情入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要求:感受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

  2、生试读一遍,让生指出在朗读此诗时应把握的朗读技巧。

  展示朗读要求:1、读出节奏 2、读出重音 语速(舒缓),语调(深沉),感情(真挚),节奏(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播放《乡愁》视频朗读。让学生自由练读2-3遍,抽查个读,师简评。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重音。

  (三)解读诗歌。

  1、想景捂情。

  过渡语: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请同学们就其中一节进行想象,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就第一小节,“邮票”作了个展开想象的范例。展示:

  邮票,可以想象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小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他仿佛又想到离家时妈妈送他到小村 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月的阳光多像母亲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母亲那不舍的深情。真是邮票小小,深情依依。

  下面大家展示想象,仿照范例也行,自由发挥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行,三两个同学完成也可以,把你的想象倾注于笔端。写过之后,让学生前后互评,推举写的好的在全班朗读。

  2、归纳四种乡愁,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3、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师展示:

  个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四) 回顾写作背景及作者并且与当前政治形式结合,渗透爱国教育。

  (五)拓展阅读。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男女生互读两首乡愁,感悟共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