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天祥之死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和国家观念(3)

时间:2021-08-31

  “唯有孤臣两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文天祥

  现在我还要举一个最为人所知、但又很少为人详知的例证,也就是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代表了传统时期中国民族主义典型立场的文天祥的例子,来说明“伴生性原民族主义”与近现代民族主义之间的重大区别。

  公历1279年3月19日,盘踞在广州湾海面之上的厓山岛(今已成陆)内的南宋流亡小朝廷,受到元军的总攻击。当时这个岛“方圆八十一里”,上面聚集了二十万军民。战争只持续了一天,宋军全线溃败。文官首脑陆秀夫仗剑驱迫妻子跳海自尽,他自己登上小皇帝的舟船,对宋朝末代天子说:“太皇太后在杭州投降,已经受尽欺侮。陛下绝不应再受这样的屈辱。”接着他将小皇帝绑在背上,一起投水而死。后宫百官从死者以万计。七日后,尸浮海上达十万余具。南宋结束。

  厓山战前已经被俘的文天祥,这时被押解在元军舰队中,亲眼目睹了自己国家的灭亡。他写诗说:“唯有孤臣两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叫“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某坐北舟中向南痛哭,为之诗曰”。由题目可知,他是自己国家最终败亡的不幸见证人。

  早在这之前,他已经下定“一死之外,无可为者”的必死决心。他描写自己的心志说:“虽刀锯在前,应含笑入地耳。” 战事结束后,他随班师的元军被带到元朝的首都北京。在那里,他经受了一轮又一轮的劝降攻势,但始终没有妥协。1283年,元统治者几经权衡,勉强下决心处死文天祥。他在刑场上写了两首诗,之后英勇就义。

  文天祥之死是宋朝历史上最感人的一幕,他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道德英雄之一。连蒙古人也承认:“赵家三百年天下,只有这一个官人。”但现代人对他究竟为什么而死,很容易会产生某种时代倒错的误解。

  文天祥死在南宋最后灭亡的四五年之后。这在当时就引起过一些人的怀疑:“或疑公留燕,所以久不死者。”

  人们希望他“死国”的心情看来十分迫切。甚至在他从广州被押解北上的时候,就有人怀疑他不敢以身殉国,所以沿途散发传单,“遂作生祭丞相文”。写祭文的人想让文天祥看见把他当做已死之人来祭拜的文章,“以速丞相之死”,也就是催促他快快自杀。

  人们的怀疑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文天祥被捕后三四年不死,他确实在等待。他自己说:“当仓皇时,仰药不济,身落人手,生死竟不自由。及至朔庭,抗词决命。乃留连幽囚,旷阅年岁。孟子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如此而已。”其中第一句说的是他曾经试图自杀而没有成功的事情。无论如何,按他引用的孟子的话,他确实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