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赏析(3)

时间:2021-08-31

  诗之言理,别于论文。论文说理,直截了当,其贵在直。诗之明理,必寓以形象,其贵在曲,其理在于点到为止,在于短而精辟。它将理与景、事融为一体,使人并不觉得是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绝句篇短句少,必须言简意深、富有意境和意蕴,方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明代周履靖在《骚坛秘语》说:“作绝句如窗中览景,立处虽窄,眼界自宽。题广者取远景,寸山尺水,愈觉其遥;取近景,一草一禽,皆有生意。”所谓“窗中览景”,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写文章开口要小挖掘要深。此诗由小见大,以少胜多,言短意长,是依照诗之特点、运用形象思维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之作。一首诗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达到情、意、景三者的完美融合方为好诗。诗所描绘的形象都是具体的、个别的、有限的,若仅止于此,就不能引领读者由个别的有限进入到一般的无限,从具体的语言形象领会到无穷的言外之意。诗不但写景,而且要有意蕴。所谓意蕴,就是蕴含在个别形象中的颇有哲理性的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及宇宙感。当读者由形象而进入意蕴,就会从有限之中解脱出来,进入无限,获得一种审美的自由感。《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表面看来只是写登上顶楼的过程,但其中包含有深远的意味。这里有人生应向上进取的精神,有高瞻远瞩的追求,有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哲理。白日落山,次日又升;黄河入海,大气蒸腾,化为云雨,自天而落,涌入黄河,又回归大海,完成一个自然循环。然而这些都不是诗人直接说出来的,而是读者从诗句有限的形象描绘之中体味出来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之所以流传如此广泛,除了将简单的哲理锤炼得更加凝炼之外,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则在于其艺术成就。此诗在立意方面并非十分深刻新奇,此类主题前人著作中已有表现。  站得高,看得远,这是人人都明白的最简单的道理。先哲荀子在《劝学篇》中早就说过:“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大道至简。愈是宝贵的思想,愈要用精美的形式来贮藏。这就像用材质价格昂贵、雕刻异常精细的盒子盛珠宝,用废旧的编织袋装红薯萝卜一样。散文是纸钞,诗是金币,谁不想将自己的财富兑换成金币珍藏起来呢?世间好语诗说尽。同样的话,用散文写出,可能会旋踵即忘,一经诗词道出,或许能流传千古。君若不信,可将李白传布人口的金币《静夜思》兑换成纸钞试试,看看历经千年之后还有几人能够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