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赏析

时间:2021-08-31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原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杰出诗人,其诗造境极为深远,虽说作品仅存绝句六首,但影响极大。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传说常有鹳雀在此栖息,故名。其楼体壮观,气势雄伟。楼共有三层,结构奇特,前瞻中条山,下临黄河水。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 历代文人雅士常到此登高赋诗,并留下许多佳作。王之涣这首诗,即为登临时挥笔写下的传诵千古的艺术珍品。诗中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时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短短二十字,囊括天地,浓缩古今,摘日揽山,挽河控海,情景并用,虚实相生,既描绘了雄浑壮阔的登楼之景,又抒发了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拈于口头诵之,则音韵流走,快人耳目;含于心扉品之,则余味不尽,如蜜灌心。

  在中国,提起此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2011年,中华书局依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历代评点唐诗、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四个方面的数据,在唐诗排行榜上将此诗列为第四。清代朱子荆更在《增订唐诗摘钞》中称此诗:“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可见其知名度之高和影响力之大。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这首诗干净利落,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融为一体,使之浑化无迹。山岳为天下之至秀,河海为天下之至通。前两句写登楼时所见,属实写,为后两句说理作形象上的铺垫。继而由实向虚,后两句写登楼时所想,是在前两句基础上的延伸,是在写景后的艺术升华,属虚写。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第一句写太阳,写的是仰望,写的是远景上景、由东向西飞动之景,是眼前景。诗人的目光像一架望远镜随着太阳的运行自东向西徐徐移动,最后聚焦在西方的天空,又缓缓移向远山。第二句写黄河,观察角度又发生变化,目光由远方移向脚下,再移向天边,写的是近景下景、由西向东奔流之景,是意中景。诗人的目光像打开一张巨网随着黄河的奔流自西向东匆匆搜索,继而代之以思绪。第一句以山衬日,第二句以海托河。这两句诗合起来,把远近、上下、东西的景物,一并揽入诗笔,使画面显得无比壮阔。诗人登楼所见,眼前是一幅无限壮丽的画面。这画面充满动态之美与永恒之美。就第二句而言,诗人身置鹳雀楼上,黄河入海之壮观,根本无法望见,但诗人之眼非凡人之眼,诗人之胆非庸人之胆。诗人之眼借助想象之力,就可成为千里之眼、万里之眼;诗人之胆借助想象之力,就可翻江倒海、缩地回天。不能直见眼前景,只好虚写意中景。诗人登上鹳雀楼,畅想昆仑之山,为黄河之源,浑浑万里,东入于海,中有伟大民族,代产英杰,以雄其邦国。“黄河入海流”一句,诗人将眼前景和意中景合而为一,将落天而来的万里黄河由眼前直送入茫茫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