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春夏秋冬》赏读(8)

时间:2021-08-31

  应高邮县政府邀请,1981年10月,汪曾祺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魂萦梦绕的故乡。家乡的变化是巨大的,故地重游,汪曾祺感慨万千,惆怅复兴奋。在高邮,汪曾祺得以与兄弟姐妹及当年的师友同学团聚,并作了3场文学报告。这是汪曾祺阔别家乡42年后的第一次故乡行。1986年10月和1991年10月,汪曾祺又两次回高邮探亲。每次回乡总能激起他新的创作热情。

  1987年10月至12月,汪曾祺应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之邀,与古华、乌热尔图等中国作家一起到美国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汪曾祺发现,聂华苓从里到外都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安格尔则心地善良,坦率诚挚,是个老天真。在美国,汪曾祺感慨最深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随处可见的亲切、平等的气氛。期间,汪曾祺还数次到耶鲁、哈佛等名校演讲。这次美国之行,汪曾祺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和愉快。

  汪曾祺业余爱好很多。他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写评论,还写旧体诗。此外,汪曾祺擅书法,喜绘画,人们尤其钟爱他以汪体写出来的五彩缤纷的题词。读汪曾祺那许许多多给朋友的题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他的题词虽短短几句甚至寥寥几字,却充满智慧,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底,难怪获得汪曾祺题词的人无不视若珍宝。

  汪曾祺还享有美食家的称号。在圈子里,他以精湛的烹饪手艺闻名。1986年,法国一位汉学家来到北京,汪曾祺设家宴招待。法国客人对汪曾祺的家宴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这是他到中国后参加过的所有宴会中最难忘的。大家纷纷询问汪曾祺给这位外国人吃了什么山珍海味,汪曾祺如实道来,令追问者既感意外更感吃惊———第一道菜是盐水煮毛豆,洁白的盘子里堆着满满的青翠欲滴的毛豆,客人连连称好;接着上来的是一盘清炒豆芽菜,配以切成细丝的青椒、红椒,色香味俱佳;第三道菜是福建水饺,充作水饺皮的原料不是面粉,而是捶烂了的精瘦猪肉,那位法国客人平常不喜欢吃肉,但这次吃了用猪肉做成饺皮的水饺,竟一个劲地夸好。1988年,聂华苓和安格尔夫妇访华,汪曾祺设家宴款待,在几道菜中特意安排了一道淮扬菜煮干丝,聂华苓吃得非常惬意,就连最后剩下的一点汤都喝掉了。再后来,台湾女作家陈怡真到北京访问,也指名要到汪曾祺家吃饭。汪曾祺给她做了几道菜,其中有一道是干贝烧小萝卜,还有一道是炒云南的干巴菌,陈怡真吃得津津有味。汪曾祺做家常菜喜欢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做菜,从一个特殊角度反映了汪曾祺的创作才能和生活态度。  汪曾祺的文学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他大量地发表作品,则是在60岁以后。从1980年10月《受戒》问世,有关汪曾祺作品的评论和关于他的报道才开始见诸报刊。今天,对汪曾祺作品和他本人的评论报道比比皆是,至1996年底,这类研究文章和报道已多达400多篇,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热门话题之一。

  1997年6月16日上午10时30分,汪曾祺因肝硬化引起消化道出血,在北京友谊医院仙逝,享年77岁。汪曾祺的辞世,在文艺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很大的震动。斯人虽逝,而美声雅韵长存。汪曾祺和他的作品,将会长久地活在人们心中。

  (来源:作者:陆建华,该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