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汪曾祺《受戒》(附原文)(17)

时间:2021-08-31

  首先我们先来看里边寺庙的生活:小说中的寺庙已经是一个被讹化的一个世俗桃源。里边说道,这座小庙的名称就搞错搞混了,庄严的菩提庵变成了以讹传讹的荸荠庵,菩提乃佛语,荸荠则是平常农家物;而且通常庵是拿来住尼姑的,这里住的确是一些在佛寺袈裟下掩饰不住生机勃勃的和尚们,这种“错杂”的写作其实是作者对于人性受到压抑的升华。汪曾祺是希望人是不应该受到世界规则的干扰,因为天地人生,食色性也,这是一种冲破人和宗教之间的隔膜所散发出的一种天性,同时,我觉得放在当下社会当中,这也是隐喻着我们也要在城市更新中提倡人性的复苏。我们看到现代社会的表面现象,相对故人来说我们的确创造了许多骄傲,但是很多东西是继承了先人的优秀传统。人是一种危险的动物,善和恶始终是并存发展的。现在城市变得富裕,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对一些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来说,比如一些大人会把一些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资金去,让他们毕业以后留在城里工作,这就滋生了中国的一个很大问题:农村人的城市边缘化。我认为城市不仅只看他繁荣的一面,还有很多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去考虑。居住在城市,很多人会有很多的孤独问题。城市有好多人显得非常孤独,现在的许多社会性报复,比如美国枪枪杀,这可能是孤独引起的问题。文学最大的使命是如何来认知它,来更深地了解它,这是许多作家创作文学的一个主题。

  因为被作家赋予一向被认为戒律森严、秩序井然的佛家寺庙生活以人间烟火气息,寺庙也充满了七情六欲和自由活泼的生命。庵中的事务也并非青灯古佛,持斋诵经,而是与日常生活无别致,可以关起门来打牌赌钱,可以喝酒吃肉,佛家在民众面前展现的其重要形象放焰口,变成了愉悦大众的文艺演出,让年轻漂亮的三师傅仁渡大出风头赢得姑娘们的芳心。奇怪的是,这样的风流快活,不会遭到任何惩罚,相反,被人们视作进入佛门不许成亲娶妻的戒律在这一方水土也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寺庙在汪曾祺的童年故乡中一直占据着不可磨灭的部分,没有压抑的世外桃源在这一片自由境地中显得格外梦幻。  明子和小英子两小无猜的爱情和性意识的萌动当时是我看过的所有短篇小说种最为含蓄和陌生化的理想主义爱情模式,仅仅是一种以主动来回应被动的对话“要还是不要”足以可以把作为读者的我拉回到青春的梦境中。在这如梦如幻的画境中展开,又融入了小英子家人的各自人生百态,乡间生活的美好,恬静的生活景象,亦僧亦俗的寺庙,构成了一片净土。回忆是一个谜,也是一个梦境。当然在现实世界中,荸荠庵恐怕是很难找到的,也是无法寻觅的,她只活在汪曾祺亦真亦假的旧梦中。

  这个43年前的一个梦竟然也被我相似的梦到过,只不过我想很难传承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文化也不仅仅限于文化,比如说制造工艺是可以传承的,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能传承的,比如说一段恋爱,比如说幸福感,或者说一种激情,一种悲哀,这种东西是不能传承的,是会消失的。我们活着的人什么最重要,仅限于一代人的智慧怎样才能真正来理解自己的人生,这可能存在于你的内心深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