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鉴赏家》教案(2)

时间:2021-08-31

  (二)走进文本:

  [方案一:走进文本第1、2两环节,可以开篇操作。方案二:在看了题目之后,直接让学生找出体现叶三“鉴赏家”能力的文字。然后再处理第1、2环节(即首先处理第3步)。]

  1、学生快速朗读文本,设置问题:你觉得叶三是个什么样的人?(提示鉴赏人物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其生活的环境入手)

  明确:1、为人勤快:“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喜欢到处跑”“到处走”

  2、诚实守信:“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

  3、生活阅历丰富:“四乡八镇,那个园子里,什么人家……”

  4、为人憨厚:“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格”“他的果子全都从他的手里过过”“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

  2、这一部分的叙述和题目有关系吗?是不是走题了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之前的叙述没有跑题。

  表面上看,和题目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叶三之所以能成为一名鉴赏家,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的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中的美的感悟。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正是他的丰富的生活阅历,才提高了他的鉴赏力,这成为一名鉴赏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为后文的描述作了铺垫。

  更重要的是叶三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乐此不疲地“到处跑”,为的是时刻注意和发现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生活细节中找到美感。这样他才能够从紫藤的乱画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懂得“红花莲子白花藕”。

  3、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但是作者在文章开篇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你赞同这样的看法吗?哪些文字是体现出叶三是“第一个鉴赏家”这个说法的?(变相提问:是不是鉴赏家,那是要用能力说话的,文章中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叶三就是一个鉴赏家?)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参考:1、叶三判定“紫藤有风”;2、判定灯台上的老鼠是“小老鼠”;3、“红花莲子白花藕”

  追加问题:从这些细节来看,你认为画家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之间关系如何?

  (鼓励学生直接发言)画家平易近人,从善如流,是真画家;二人关系融洽,堪称伯牙子期式的知音,彼此互相欣赏,友谊朴素真挚。

  4、叶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画家的画,并且话语极少,但是字字是金,击中要害,甚至还能够挑选出画家画中的不足,看来他真的是一个鉴赏家。大家想想看,一个果贩子,能够把问题看得这么深入,你认为他能成为鉴赏家的原因有哪些?(直接回转到第1、2问题上,顺便提及前面的叙述在全文中的作用,参考见上面)

  5、你认为作者笔下的鉴赏家是什么含义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和假名士作比较)

  参考:假名士:高谈阔论、道听途说,似通非通

  真正的鉴赏家: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用简单直接发自肺腑的语言去表达艺术中的美;用执著且不涉任何功利色彩的热情去追求美。

  6、读完这篇小说,你能拿本文和《项链》、《警察和赞美诗》两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线索、人物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作分析吗?(学生讨论,发言,学生发言意见分歧可能比较大,教师适时点拨总结)

  参考明确:

  [备用资料汪曾祺语“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了。”

  (1)线索情节和结构:本文很难找到清楚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但是仔细品读,文中只是写了一个字:“美”。这类似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有学者评论,他的小说为“散文化的小说”。汪曾祺本人也曾在其文论《小说笔谈》中说:“一棵树是不会事先想到怎样长一个枝子,一片叶子,在长的。它就是这样长出来了。然而这一个枝子,这一片叶子,这样长,又都是有道理的。从来没有两个树枝、两片树叶是长在一个空间的。小说的结构是更内在的,更自然的。”本文其实就是以一种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常态、不可以雕琢的态度和方式,叙述身边的人和事的。

  (2)人物:叶三这个人物,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甚至可以说天底下这样的果贩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他卖果子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但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又如此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地喜爱和尊敬。可以说正是人物的“不典型”,因此才更有价值,因为他是独特而真实的“这一个”,而非概括提炼的“那一个”。

  (3)语言准确、朴素、精练。远离所谓的华丽词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常中见出不平常。前文提到的“立春前后”一段中那种溢于纸面的清香,正源于语言那朴素的清香。再比如他写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他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

  (4)风俗画。有不少评论者注意到汪曾祺小说里有风俗画,他自己也说到对与风俗的兴趣。读《鉴赏家》,故乡的风物如在眼前,而且成为人物活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甚至就是人本身。比如写叶三四处走,了解各地乡风;写一年四季、不同节令的鲜果;写布店种种看似和小说主题毫无关联的细节,都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而人在其中,甚至可以说处处有人。但作者并不是有意地在小说里加进风俗画,他说自己原是无意的。只是因为他的相当一部分小说都是写家乡,写小城的生活,平常的人事,每天都在发生、举目可见的小小的悲欢,这样,写进一点风俗,便是很自然的事了。“人情”和“风土”,原是紧密关联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汪曾祺小说中的风俗,其实往往是对故土的追怀;人到了暮年,怀乡怀旧,如朝花夕拾,如秋水黄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  (三)小结文本

  真正的鉴赏家:用心灵感悟生活中的美;用简单直接的语言去表达艺术中的美;用执著且不涉功利的热情去追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