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羊舍一夕》忆汪曾祺(3)

时间:2021-08-31

  著作 什么是最好的纪念

  汪老在大连期间,我曾就《羊舍一夕》向他求教,一是小说中的那个农场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真的就那么美那么好吗?因为那个年代正是全国人民饱受天灾人祸之时,汪老本身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对这个话题,汪老不爱多谈,我也就言此为止。我还向他求教这篇小说篇末的一句话,即“在党远无弗及的阳光照煦下”的辞意和断句。对此,汪老不嫌我孤陋寡闻娓娓道来,真是诲人不倦。我也是多嘴,问他,送丁贵甲去医院检查的是“场子里支部书记”提出来的,这里的“支部书记”前是否应该加个“党”字?但汪老则说,这是习惯说法。同时还神秘兮兮地告诉我:“我也是党员。”

  打那以后,我又曾两次见到汪老,地点都是在北京,有一次,我俩一起吃豆花。吃着喝着,我指着那还剩不到半瓶的金州麯酒说:要是用放羊人吃的“烧烤”下酒,恐怕就不光是“真香”了。听到这,汪老先是笑笑,继而不无调侃地说,《羊舍一夕》算是让你读透了。实际上,我前后只读过两遍,且相隔20多年(最近为写作此文才又重读)。只是他写得好,令人读后不忘。

  时间过得真快,现在算来,43年前,我第一次拜读《羊舍一夕》,26年前再读,23年前第一次见到汪老。如今,汪老已作古19年了。斯人虽去,其著作却永留人间,而且一版再版,其小说全编又出版发行,据说其中光增补的新旧作就多达27篇。这些,都是对汪老最好的纪念。

  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个人简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其散文《端午的鸭蛋》和《胡同文化》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