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空灵世界(3)

时间:2021-08-31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非常境,乃禅境也。正如青原惟信禅师的参禅语道: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在这三境中,第一境和第三境很相像,但却有质的区别。在第一境中,物与我是分离的,山水纯粹是人观赏、关照的对象,我站在此岸关照彼岸。在第三境中,我就是物,物就是我,山水与我是一体的,彼此不是关照和认知的对象,我就是林间的一阵风;山间的一清泉;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山谷中的一朵小花。在禅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了主体和客体,而是一个所有生命自我言说、自我呈现的不二世界。在不二世界里,山自是山,水自是水,自足自满完成了一个“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人”就在山中,隐藏在境中,空寂的意境中流水潺潺,花开花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空寂中蕴藏着生机,所以,禅宗常用“虚”、“静”、 “空”等理念阐述万物,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涌动着无限的生机,喷薄着生命的绚烂,但在“涌动”和“绚烂”的同时注定将走向虚静和空寂,只有无限的、永恒的本体是真实的,有限的、瞬间的存在都是幻象,世间万物最终都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就是“虚静”。“动”乃是虚静的集散生灭,“虚静”乃是“动”最终的归宿。

  而“空”就成为了王维诗歌独特艺术特色的象征性词汇。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雨后的秋日里静谧、闲淡的景象;“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一个静寂的夜晚,桂花悄然飘落,一轮明净的初升之月惊起了熟睡的山鸟,阵阵鸣叫声更显得春山的宁静和幽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傍晚时分,空寂的山林只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但看不到人,更衬托出山的空与静。只有落日的余晖照在青苔上,但随着夕阳的沉去,也将永远消失。诗人从“色”悟到了“空”,从“有”悟到了“无”。王维诗中写“空”的还有许多,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冬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山中的苍松翠柏经过寒霜的浸润更显得郁郁葱葱,营造出弥漫的、流动的、空灵的山色,它们是不可触摸的,但浓浓的翠意让行走在山路中的行人感到“细雨”般的浸润,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