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中的佛性观(4)

时间:2021-08-31

  三、劝慰友人――了悟解脱

  根据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王维作此诗也是希望胡居士能克胜自己的妄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清净自性的境界,才能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居士”一词就是“佛家语”之属。《礼记・玉藻》载曰:“居士锦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魏书・儒林传・卢景裕》载曰:“其叔父同职居显要,而景裕止於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自得。由是世号居士。”《北史・韦复传》:“属周文王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复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备加礼命。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所居之宅,枕带林泉。复对�D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由此可知,佛教传人之前居士是指隐逸不仕德才兼备的人。佛教中的居士是梵语的中文意译,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为长者、家主、家长。西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居士一词则是佛教中出家人对在家奉佛的人的泛称。因此,王维是借这首诗宽慰胡居士,希望他能真正的感悟众生是空万法亦是空的佛理,扔掉烦恼,振作起来。

  此诗中从“既饱香积饭”句到“无有一法垢”句都是王维参悟到的再理解人空法空的空无观后,做到自性清净的方法,想要将这个道理告诉友人胡居士。“饱香积饭”是喻居士已舍小法,“得弘大道”。声闻,是遵照佛的说教修行能达到自身的解脱的出家者。佛教认为“五见”是根本烦恼的一种,而断常二见属于五见中的边见,即片面极端的见解。

  从这八句诗句,可以看出王维认为得弘大道、真正了悟佛理中的空无观之后,烦恼就不存在了,人生中的生或是灭等所带来的感受或情感也都如同梦幻般,是虚假的。王维用这四句诗劝诫胡居士,让他认真领悟佛家的哲理,“得弘大道”,清醒地认识世界万法皆空、众生皆空的佛理,以清净自性的佛性观,从心理上克服生理上的病痛,从而达到自身的解脱。他认为人不要生出执念,因为万法是虚空的。所以执念就没有必要存在。人应该摆脱虚相,即世俗对万象的认识,才能看到真实相状,即实相。而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空的,真实相状亦是空无的。也就是说实相是空无的。

  最后,王维得出了“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的妙言真句。既然万事万物都是虚空的,那么人之因其产生的诸多烦恼苦痛就也是虚空的了。诗文最后,王维向胡居士表示了关心,“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并告诫他注意不要在正午之前吃饭,吃完饭之后一定要漱口。然后赠给了胡居士几斗米。

  综上,《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这首诗很明显地体现了佛家的空无观和清净自性的佛性观。佛教主张万有皆空、清净自性、顿悟成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王维认为“四大皆空”,一切的苦痛都是由于自身的妄计,想要摆脱痛苦和烦恼,得到救赎,就要以清净自性的佛性观来克服人生的苦痛。王维的诗歌创作中有很多佛教诗,据王辉斌先生检核《全唐诗》中王维的佛教诗共计四十二首。由于篇幅限制,笔者便不一一进行阐述。但不可否认,王维的诗歌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佛性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