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中的佛性观(2)

时间:2021-08-31

  一、空无观――人空法空

  人空法空的佛性观。空,是佛教中的一种基本思想。可以分为人空和法空。“人空”的反面,就是“人我”,即人类自身的偏执,认为能主宰一切。“法空”,就是万事万物皆是虚空,没有实体存在。但是人不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执著于“人我”、“法我”,认为众生不空,万法实有,过分偏执,从而造就种种障业,产生痛苦。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首句提到的“四大”,是小乘佛教所说造成一切色法的基本元素。小乘佛教察视“四大因”是为了让人们看透色身正是由其假合而成,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因为执著于色身而造就种种孽障,一旦将其看空,就会进入小乘的涅柴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这就是佛教常言的“四大皆空”。从王维在此诗中谈到要了观“四大因”,可以看出王维认为人们之所以生成妄计是由于外界某种原因,过于执著而不能得到解脱或者是人们处在一种暂时的偏执之中没有看明白而已。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的前四句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可以看出王维思想中的“空无观”佛学思想。他认为只有当人们了悟了“四大皆空”的佛理,就不会产生善或是恶的执念。如果不过分妄想,不过分执著,就不会有吉利或是凶恶的事件降临在自身上了。只有了悟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虚空的、不存在的,没有妄想,没有偏执,人就不会生出种种执念,而没有这些妄念和偏执,就不会于自身或吉或凶的事件出现。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中五六句――“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色声指色声等六尘。阴界,谓五阴十八界。《佛经知识宝典》中对于“一切法空”释日: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时、无时、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此可以看出王维认为,由五阴十八界等所构成的万法其本身就是“空”的。王维的这种思想恰如六世祖慧能的偈,其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和王维的这种佛教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佛性观中人空法空的空无观。

  在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砦》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酬张少府》的“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积雨辋川庄作》的“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响东茁”以及《桃源行》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等诗作中也体现了他“空”的佛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