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3)

时间:2021-08-31

三、诗中有禅

  王维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7),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王维学佛,并不恪守一定的教门,而是广泛结交各个宗派的僧侣,同时自学各派佛教经论,从中接受佛学的影响。王维笃志奉佛,思慕隐逸,在《偶然作六首》第三篇中我们即可略窥一斑: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王维著名诗句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

  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

  这是诗人最早谈到个人佛教信仰的作品,"爱染"二句,表明自己对佛教的信仰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爱念已日渐淡薄。

  王维对奸臣专政的黑暗政治颇感不满,不愿同流合污,加上宦途受挫,于是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企图走隐遁的道路。然而,他又不甘心过清贫的日子,在隐逸的同时幻想着"终南捷径"。矛盾的诗人试图从佛学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自己思想行为的理论依据。从佛教的义学中接受的主要思想,于他的诗歌创作中随处可见。在《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中有云: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臵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此诗大意是说,一旦滋生微小的尘念,便忽然感到生命的短促有如朝露,觉得世上难以容身。然而只是洗濯邪恶之心并不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在"悟道"的过程中人还处于迷途之中。诗中以"宾、主"喻"空、有",意指必须了悟"空"理,达非空非有之境,方能成就佛道,得以解脱。这分明是受佛家"四大皆空"等理论的影响,引人脱离现实。而在《疑梦》中,诗人又表露出安于现实环境,从幻想中寻找精神安慰的消极:

  莫惊宠辱空忧喜,莫计恩仇浪苦辛。

  黄帝孔丘何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

  上诗,可品出佛家的"空"理,有看破红尘的放任,也有万念俱寂的宁静。

  诗中寄寓禅意,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中也多有表现。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关于此诗的禅意,陈仲奇先生曾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因为'对境无心',所以花开花落,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之情;因为'不离幻相',所以他毕竟看到了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因为'道无不在',所以他在花开花落之中,似乎看到了无上的'妙谛':辛夷花纷纷开落,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这是何等的'任运自在'!'纷纷'二字,表现出辛夷花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的超然态度。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正是像辛夷花那样,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的吗?......王维因花悟道,似乎真切地看到了'自然'的本性。"(8)王维的山水诗,大多追求一种寂静清幽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又往往蕴涵着禅意。无怪乎胡应麟会有"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9)的感慨。

  王维诗歌多具清淡自然之风而又意境深远,其以动写静、以静寓禅的高超手法,为历代诗评家所赞赏。从他那清新淡雅的诗作当中,不难感受到诗人那颗淡泊、平和、恬静的心。每阅其卷,都仿佛是诗人带着我们在空山赏月、在远村小憩、到溪畔汲泉、于窗前看花......览诗如赏画,阅文如读禅,投身于诗人为我们创造的空灵境界中,尘世的纷纷扰扰、物欲浮躁都渐渐挥散,真的是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