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2)

时间:2021-08-31

二、诗中有画

  古语有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苏轼曾有一著名论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5)如《山中》道:"荆溪白石出,开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浅溪白石,缀上依稀红叶,山色苍翠,处处鲜艳欲滴。此即东坡所指誉的"诗中有画"。而《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仅用十字就描绘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样景物,形、体、光、色尽在眼前,构图简洁不掩气势壮美,实乃意境深邃之佳作。

  王维的"诗中有画",妙在传神。无论是刻画工细的白描,还是大笔勾勒的写意,无论是极尽夸张的渲染,还是引而不发的含蓄,都让人读后无需细品,脑海中即浮现出鲜明的景象。《山居秋瞑》一诗描绘了一组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景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流光音色浑然一体--山泉叮咚映照明月无声,莲叶沙沙点缀着浣纱女的软语轻笑,每一句都是一幅鲜活流畅、富有生气的图画,毫不夸张地说,通篇就是一部充满诗意的风光影片。 王维诗中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个性特征,这一点,完全可以在他对夕阳、明月、空山、深林、清泉、远村、白云、孤烟等景物的渲染中感受得到,如《竹里馆》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藉竹林、明月寓情,王维道出了一个隐者的孤寂悲愤。

  在诗人笔下,点睛之笔的妙用、虚实浓淡的构架、气韵渲染的铺排,都有其独到之处。其《鸟鸣涧》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惊"、"鸣"二字点睛,反衬出春山的幽静。又如"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等句,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妙笔,使画境平添几分生动。《终南山》一诗中,诗人这样写到: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全篇虚实变幻,开阖大气。终南山的奇峰广脉、深壑云烟,因此诗而显得神韵流转,读之如身临其境,牵人荡气回肠。

  神韵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用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绘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正如清人陆佃所言:"

  摩诘诗到神境处,真是景即意、意即景,不造境而景得,不说意而意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