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3)

时间:2021-08-31

  生1:老师,第一句中香炉在太阳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烟雾了吗?

  师:哦,老师告诉你们,这里的香炉并不是指烧香的炉子,而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因为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现在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能清楚地讲出第一句诗的意思。)

  生2:这条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他的提问使一小部分的同学笑了起来。)

  师:我看到有同学在笑,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笑?

  生3:因为不是指真正的三千尺,而是指瀑布很长。

  师:是的,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长。这么长的瀑布从山上流下来,速度怎样?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

  生:速度快,从飞流直下可以看出。

  师:听,瀑布从山上流下来了。

  (课件出示瀑布图并播放瀑布“飞流直下”时发出的巨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声势浩大。)

  生:“前川”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学生都摇摇头)

  师:大家想哪些东西可以“挂”?

  生:图画。

  师:这里是指什么挂在山前?(看图)

  生:瀑布。

  师:是的,那这里的“川”就指河川。

  (课件出示庐山瀑布,教师让学生看图一边解释诗句的意思。通过这样图文结合的讲解,使问题变得简单化了。)

  生:银河和九天是什么意思?

  班长马上举手说:“银河”是天上的一条河,它把牛郎和织女分开了;“九天”是指天有九层,它是最高的一层。

  (听完回答,老师对她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师:整句话怎么理解?(没有学生举手)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有谁知道这里把-----------比作了-------------。  生:把瀑布比作银河。(思考了半分钟后,学生举手了。)

  师:那“疑”该解释为什么?

  生:好象。

  (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学生马上理解了诗的意思。并且学会了这首诗中的一句比喻句。)

  最后,教师在学生已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指导学生朗读。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征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像紧密结合着,脱离了一定的表像,学生就很难理解词义,也很难入情。如若空洞地读文,便难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在这一片段教学中,教师通过出示庐山瀑布图,听瀑布的巨响,为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提出了模拟的体验,在教师这种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引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更上一层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