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和他生命的流向(3)

时间:2021-08-31

  低调不是王勃行事的风格。他的祖父王通是一代大儒,生逢隋末乱世,弃官返乡后,潜心研究“六经”,以恢复王道为己任,以周公、孔子的后继者自居。虽然去世时,孙儿还未出生,但作为儒学世家的子弟,王勃自幼所受庭训,断乎少不了“修齐治平”的思想。在儒学价值信条的影响下,相信他的脑海中,也一定浮现过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牧的“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这些美好的愿景。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生命的流向其实早就已经明确。学医,也许是因为古人曾经说过:“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讲自己“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可见,他确实是个孝顺儿子。当然,学医只是备不时之需,而博取功名才是生命的主流。

  没过多久,右相刘祥道巡视关内,14岁的王勃抓住这个机会,赶紧上书,全文2700多字,用典繁多,就算有注释,我们读起来也是满满的违和感。好在刘祥道要比我们见多识广,他没有从对方的字里行间看到一丝一毫吹嘘请托的俗套,反而感受到一位天才少年满腔“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于是,他在大赞“此神童也”之后,立马上表推荐。

  李贺年轻时,也曾带着自己呕心沥血写的诗歌去拜见文宗韩愈,恰好韩愈刚送走一位客人,满身疲惫,准备休息。家人把李诗呈上,韩愈边解腰带边看,一眼瞅见《雁门太守行》,等读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时,睡意顿消,停解腰带,命人速速将李贺迎进门。只可惜,当时韩愈只是个国子博士,官微言轻,无力举荐李贺,能迎他进门,“相与细论文”就已经很不错了。相比之下王勃自然幸运得多,遇到伯乐,写一封推荐信,就被任命为朝散郎,虽说只是个从七品的文官,但要知道他那时毕竟才14岁啊!  这个14岁的少年,可以骄傲地唱:“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莺声初啼,便名声在外。这一下子便激发了王勃的创作热情,他趁势写了一系列歌功颂德的作品。1200多年后,生活在东德的诗人、剧作家、名导演布莱希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黑暗时代”的责任,毫无原则地为权势者大唱赞歌;而王勃的歌唱却是发自真心的。赤诚加上热情,他很快就被唐高宗的儿子沛王李贤召为侍读兼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