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委任》原文和译文(3)

时间:2021-08-31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三子者,岂素著忠名哉?盖高祖推己之心而置于其心,则他人不能离间而事以济矣。(6分)

  (2)故人主以狗彘畜人者,人亦狗彘其行,以国士待人者,人亦国士自奋。(4分)

  13、(1)这三个人,难道向来就拥有忠诚的名声吗?大概是高祖把自己的心和他们的心放在一起,别人不能挑拨关系从而事情就能成功了。(6分。要点:“是”“素”“著”“济”句意各1分)

  (2)所以君主把人当作猪狗来蓄养,人的行为就像猪狗一样;把人当作国士来对待,人们也用国士的标准来振作自我。(4分。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君王把委任官员作为难事,大臣把尽职看成重要的事。委任的担子越重要求他的越多,这是可以的;委任的担子很轻要求他的却很多,这是不行的。我也没有什么见识,请让我用汉朝的事情说明这个道理。高祖任命官员时,可以委任的才委任,应该罢黜的就罢黜。至于每个人的自身,才能有长有短,选取他的长处不计较他的短处;情义有忠诚有虚假,相信他的忠心而不怀疑他的虚假。他的意思是说:“我因为某人擅长某事才用他,在其他方面即使不擅长有什幺妨碍呢?我因为某人忠于我才任用他,他对别人即使虚假有什么妨碍呢?”所以萧何虽然是个管文案的小官,把整个关中交给他治理,不用再担忧西部的安危;陈平是个逃亡的俘虏,送给他四万金而不过问账目的出入:韩信是个轻薄狡猾的家伙,给他上百万的军队也没有怀疑过。这三个人,难道向来就拥有忠诚的名声吗?只不过是高祖把自己的心和他们的心放在一起,别人不能挑拨关系从而事情就能成功了。

  后代遵循高祖的事例就很少有失败的事,不遵循就会失败。因此孝文帝虽然喜欢邓通,还是能达成申屠嘉的心愿;孝武帝不怀疑金日磾和霍光,最终才决定了天下大事。在那时,极力遵守高祖成法的只有这两位君主罢了。元帝、成帝之后却不是这样,即使有何武、王嘉、师丹这样的贤人,却受到骄宠的外戚宦官的胁迫,依赖于后宫和近侍,因此王道逐渐消失,不免受到天下人的议论。光武帝中共以后,只有世祖善于管理选用臣子,任用寇、邓、耿、贾等人,所以他的威名不小于高租。在为子孙考虑这件事上不是这样想,反而认为元帝、成帝以后三公受到外戚宦官和后宫近侍的威胁才导致失败,因此放弃三公的职责,把事务归到台阁,只给他们一个高贵的空头衔而已。然而台阁大臣地位卑微,事务繁多,无人主政,被众人的言论强行改变,这样受到外戚宦官、后宫近侍的胁迫更严重了。到了不能治理天下得平安的地步,再加上不时发生水旱灾害,有时还有其他怪异的景象,于是有人就说三公不能调理阴阳,也想不出计策免除混乱,甚至有的三公被杀了头,怎么不让人痛心呢?冲、质以后,到了桓帝、灵帝时,却又按照前朝的旧例办事,虽然有李固、陈蕃这样的贤人,也被宦官打败,其他人都只是迎合世俗保全自身而已,国家政治怎么能确立起来呢?这就是委任得轻而要求过重的缺陷。

  唉!普通人的本性,有的有才能有的没有才能,有的忠心有的不忠,知道他有能力就委以重任是可以的,认为他忠心就正式授以官职是可以的。委任真诚的人,他会献出自己的真诚,委以重任的,他也会承担这个重任,使国君和下属以诚相待,在心中常存恩义,这样难道会像禽鸟栖止那样左顾古盼却不知道感巴戴德尽心尽力吗?因此说:“不怀疑别人,别人也就有诚心。”苏秦不信任天下人,只相信燕国,一个苏秦周旋于几个大国之间,他却只对燕国这样,实在是因为燕国国君恩待他。所以君王把人当作猪狗来蓄养,人的行为就像猪狗一样;把人当作国士来对待,人们也用国士的标准来振作自我。所以说平常人的本性,有的有才能有的没才能,有的忠心有的不忠心,只看国君对待待他们的心意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