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叹息 王安石之死(2)

时间:2021-08-31

  王安石死了,朝廷安静了许多。皇帝可以睡大觉了,满朝文武可以睡大觉了,再也不必担心凶猛的变法会排山倒海,卷土重来。

  只有边陲虎视眈眈的契丹王和西夏王窃笑不已。王安石死了,主战派的旗帜倒了,谁也不会再说富国强兵。堡垒从内部攻破,过数十年,他们要占领北宋首府,要将宋徽宗、钦宗父子俘虏北去。?

  只有春雨淅淅,像是无声的啜泣,可它能洗去人间的浮躁,能使世界在迷茫中冷静下来吗?

  我想,作为一个文化人,王安石本该有很多路可走。位极人臣,光宗耀祖,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或是做朝廷的御笔,小心翼翼,写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他的诗文本来就是第一流的;如果“不为五斗米折腰”,那就到桃花源去,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天伦之乐,也是一种选择。

  人各有志,有人向往浅滩,有人向往大海,偏偏王安石是人中之龙,是热血男儿,是个有性格的文人,对政治的关注,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对朝廷命运的关注,一直贯穿到他生命的结束。他甚至耻以文士自名,其文学思想也表现出政治家的色彩,宗旨在于经世致用,重道崇经。的确,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出现在北宋的历史舞台上,两任执政,倡导变法,权倾天下,在当时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历代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王安石生于宋真宗赵恒天禧五年(1021)冬天,字介甫,晚号半山,他的父亲王益,一生只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吏。王益在各地做官,每次都是携带家眷同行。因此,王安石在二十岁以前,便已经到过很多地方,心里装下了茫茫九州。在长江流域,他曾在江西境内的好几个县住过,并曾到过下游的江宁和扬州等地;在粤江流域,他到过广东的韶州;在黄河流域,他到过京城开封。?

  父亲的官做得辛苦,勤勤恳恳,忙忙碌碌,换来的是频繁的调动。他不愿意像父亲。做官,就应该轰轰烈烈,出人头地;就应该山呼海啸,惊天动地。一个小小的县令只不过是一粒棋子罢了,能有什么作为??

  王安石不读父亲为他准备的书,而是“自诸子百家之书,及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在阅读儒家经典时,他决不拘守那些先儒所注,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他不想做俗儒和书呆子,抱定学以致用的目的,决意在政治上做一番大事业。

  当然,通向成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拼搏。他没有大背景,没有捷径可走。有的是智慧,是天赋,是勤奋。一步一个脚印,总能找到向上的台阶。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考中进士,被派往扬州,去做扬州地方行政长官韩琦的幕僚。?

  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改任鄞县知县。三年光景,他留下了不少政绩。“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资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邵氏闻见录》)。随后,被派往舒州做了一任通判,通判期满又被调任开封做群牧司的判官。?

  进京了,王安石没有丝毫的喜悦。这不是他的目的。那时候,凡是取得高等科名的学士大夫,大都只愿在朝廷上的史馆或秘书省等号称储才之地的机构谋一职事,以期可以比较容易地爬进更高层的统治集团中去。王安石却相反,他总希望能“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极愿意到外地州郡做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