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形象(2)

时间:2021-08-31

  乡野田园的劳苦艰辛与精神愉悦的对比对诗人而言还是毅然可以兼容的。但是美好的田园景象,简单质朴且可实践的诗意生活并不能维持多久。不久,他的园田居发生火灾。这场大火将他的宅舍化为灰烬,一家人只好寄居在门前的船上,直到秋天仍未定居下来。意外的灾难有如雪上加霜,使本来就拮据的生活更加窘迫。他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奢望,只愿粗粮裹腹,布衣御寒。可是,连这起码的要求也难以达到。《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有句“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此后,人似“惊鸟”,家境日下。《杂诗四首·其三》以“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描写春燕有家,生活愉快,而自己就像“边雁悲无所”,生活悲苦。

  以后的日子,他终年辛劳,竟常常弄到难以糊口的地步。他像许许多多的中国农民一样体尝到生活的艰难。在《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中他写道:“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他羡慕“林鸟喜晨开”的生活,于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躲避政治和官场。

  正在这时,江州来了个新任刺史王弘。王弘对陶渊明十分钦佩。到任不久,就亲自去陶家探望。陶渊明不见。王弘身居高位,但并不像一般权贵那样盛气凌人,他是真心想结识陶渊明这样的隐逸高士。他听说陶渊明见了酒就走不动了,于是暗中派人打探陶渊明的行踪。得知陶渊明要前往庐山,便让陶渊明的同乡庞遵带上酒到半道拦截。陶渊明如期而至。果然,他一见有酒,随即停下,在道旁狂饮起来,竟忘了赶路。王弘趁陶渊明酒兴正浓,从一旁闪出,装作偶然相遇,也凑上去一块喝了起来。此后,两人开始有些交往。王弘愈加敬重陶渊明,陶渊明也把他当作一个朋友。王弘若想见陶渊明,便在路旁林间相候。至于酒米之类,王弘也时常周济。《停云》诗中“翩翩飞鸟,息我庭柯。”即以飞鸟这一意象来传达对友人的思念。

  这个伟大的隐者是个天才诗人。不管遭遇怎样的厄运,他的诗与他的人一样自然而又纯情。他仍然写诗,在《饮酒二十首》中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诗中“失群鸟”、“飞鸟”、“归鸟”、“翔鸟”、“凤鸟”都是他那复杂的心境的写照。总之,诗人写他钟情的自然和田园。他对自己困窘的生活际遇淡然置之,他对死亡与万物的主宰同样淡然置之。在他看来,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一个人的意志无法加以改变与驾驭的过程。人只是顺应这个过程,而且,人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归自然。然而,这些诗表面上是写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在,实际上深埋着诗人内心难言的苦闷,当然也包括对官场的厌恶。在仕途辗转的十三年,大济苍生的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一腔热情化为一片冰水。经过几起几伏,陶渊明对仕途彻底绝望了。“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他深深认识到:要保持高洁的品性,延命于乱世,便只有隐居这一条路了。但是归隐的生活是艰难的,不仅有物质上的,还有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困顿。

  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诗人还写道:“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生逢乱世,早丧发妻,收成寥寥,夏天挨饿,冬天受冻,几十度春秋过去,没有一天安宁。诗中朴素的语言和辛勤悲苦的气氛,如果没有几十年躬耕生活的体验,对劳动和劳动人民没有相当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努力忘却所有尘世的烦恼,一心想着鸡和鸟,想着自己热爱的田园生活,也可以看出诗人世界观的深刻变化。

  不仅如此,还有世人的冷言和讥刺。十七世纪法国悲剧作家拉辛说:“社会是一头猛兽,它会踢踏蹦跳,除非你能用它的语言对它讲话……否则一个人就不能不随波逐流。哲人圣贤也是生活在猛兽群中的人……他们假如不愿意被裂为齑粉,那么他们就只能缄口不言,退居到自己的小天地中,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自以能洁身自保为庆幸。”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社会和人文环境中,虽然数经政乱,但他还是不能漠然处之。晚年的陶渊明,历经世态沧桑,饱受饥寒折磨,非但没有颓唐,反而由柔弱变刚强了。他仿佛又回到了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少年时代。豪侠之气溢于言表,诗文也趋于“金刚怒目式”的了。在《岁暮和张常侍》中写道:“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在《咏贫士七首》中写道:“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在《拟古九首》中写道:“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在《于王抚军座送客》诗中写道:“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沉痛地写了《述酒》一诗,《述酒》为篇名用意极深。他在诗中借用典故感事伤时,发表议论。“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陶渊明借“鸣鸟”起兴,表达为此“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心中悲愤交加,彻夜不眠。在《咏三良》诗中又写道:“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这首诗虽为咏史诗,但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会发现,这首诗也反映出诗人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黄鸟”之悲不正是诗人之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