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独爱菊

时间:2021-08-31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名潜,东晋时浔阳郡柴桑(今九江市九江县)人,他生活在充满战乱的年代,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直到41岁归隐。12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与其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不如摆脱官场的羁绊,退归田园,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气节。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他毅然作出了这一抉择。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乘着要去武昌妹妹家奔丧的机会,把大印挂在彭泽县衙的大堂之上,挂冠介绶,辞官归田,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

  据嘉庆《东流县志》记载:东流,晋为彭泽属地,名为黄菊乡。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前没有到过东流,历史只是记载他在此前奉命去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时,曾船泊池州钱溪,遗下了一首《乙己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而这次在彭泽任职,因清查户口,处理几户财主家在七里湖垦荒雇请长工瞒报户口一事,才第一次到了东流。当他从彭泽乘船到达东流港,登上江岸,放眼望去,只见江边山坡上满目皆菊,黄澄澄、金灿灿的一片,陶渊明平生酷爱菊花,见了这片菊海,竟忘形地在菊丛中穿行,后来就有了名作《饮酒》之五诗,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此之后,陶渊明一有闲空就要到东流赏菊,并发动衙役砌石为墙,辟了一块菊圃,自己荷锄植菊,用瓦罐从江中汲水浇菊,常常与东流的名人雅士们在花圃内饮酒赋诗,乐不思返,所以史籍上就有了“日驻彭泽,夜宿东流”的说法。显然,这是一句夸张之词,身为县令,当以公务为重,不可能天天都到东流赏菊。辞官归隐后,陶渊明是否到过东流,没有史料记载,不过根据民间传说和史家推测,大约有四、五次之多。有一则传说说,陶渊明归居田园的第二年,带着儿子陶俟乘船到东流游玩,经友人牵线搭桥,陶俟与当地一位名叫菊花的女子一见钟情,回到上京里后,陶渊明如期迎娶菊花为儿媳,从此陶渊明结亲东流,走动的机会就更加多起来。据传,陶渊明在菊圃旁还搭建有茅庐,还到南山打过柴。民间在居邑城南,效虞文靖之所为,作小斋二:东曰陶斋,西曰邵斋。经专家考证,陶渊明的《劝农》、《九日闲居》等诗作就作于此。陶渊明仙逝后,东流人仰慕其“不为五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按照食菊花乘云升天,得道成仙的说法,把陶公说成是菊花所化,称他为“菊仙”。在东流立县后,将县址所在地誉为“菊邑”,将那段“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的长江称之为“菊江”,并开始建祠祀之,陶公祠始建年代无考,复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言芳作有《陶靖节祠记》。而今遗存的这座祠,座落在秀峰塔之后,祠很小,只有一处院落,三间平方,正厅立陶公塑像,顶挂“松菊犹存”匾,两旁是八幅耐久的烫字烫画,院内植有数株菊花,看上去质朴简约,体现了陶渊明一贯的思想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