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饮酒二十首》看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3)

时间:2021-08-31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诸如此类表明诗人“拂衣归田里”(其十九)的道路选择,表明诗人“吾驾不可回”的坚定诗句不胜其数,诗人以饱蘸忧愤的笔墨抒写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最终肯定了自己归隐田园的选择。但因采用咏史兼谈哲理的传统手法,使深广的忧愤之情多少有所收敛,但也正是这深广的忧愤之情,使组诗又不同于其他平和静穆一类的山水田园诗:

  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其十四: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其十五: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当然,尤为人所称道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篇)似乎当属例外,倘若细嚼“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悠然自得之口吻似乎又潜藏着蔑视世俗,孑然独立的暗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无我之境”蕴含无穷哲理。  关于陶诗的深刻意蕴,不是本文重点,兹不赘述。我们所关切的是他给苏轼带来的影响,在《和饮酒二十首》中是如何体现的。

  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曾说:“公(苏轼)之和陶,但以陶自托耳。至于其诗,极有区别:有作意效之,与陶一色也;有本不求合,适与陶相似者;有借韵为诗,置陶不问者;有毫不经意,信口改一韵者。若《饮酒》、《山海经》、《拟古》、《杂诗》诸诗,则篇幅太多,无此若干作意,势必杂取咏古纪游诸事以足之。此虽和陶,而有与陶绝不相干,盖未尝规规学陶也……”所言甚是,颇为认同。苏轼和陶诗并非纯粹模拟之作,而是偕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的创作,诚如朱靖华先生所言“神似陶公”而已。在具体内容上固然不同,但精神上却是相通的,而这种精神上的相通和表达上的再创造恰为苏轼和陶的艺术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