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永恒的桃花源(3)

时间:2021-08-31

  桃花源的现代意义

  “回归”之外,陶渊明的生命中还有一种现代人极端缺乏的“彼岸”意识。这种彼岸意识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桃花源记》中,他所描述的“桃花源”一直被人称为“世外桃源”。所谓的“世外桃源”其实就是区别于现世的一种“彼岸”。“彼岸”是一种理想,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与超越。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乱世里,他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桃花源”,在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为什么要描绘一个桃花源?我的感觉是,因为他有一颗超越污浊现实的心。有人认为幻想“桃花源”是一种逃避,其实这是不对的。心中有“桃花源”并不意味着不敢正视现实,相反,往往是因为对现世的苦难有着极深切的体察,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彼岸来与之对抗。“彼岸”完全是面对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产物。现实之上,是理想的天空;现实之下,是精神的深渊。天空高扬希望,深渊传达绝望。面对同样的现实,我们到底是该高扬希望还是要传达绝望?对此,在理论上一点都不难做出选择。关键就是看每个人的思想境界。陶渊明身处红尘,心向净土,他生逢乱世之秋,却依然讴歌和平有序的桃花源,这就是在向人们传达一种希望。也正因如此,陶渊明的“桃花源”也就成了历代中国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仅凭这一点,陶渊明就可不朽。

  现实中有很多人活得很累很苦,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累!这种累,说到底都是因为心量太小、格局逼仄所致。如果大家有“彼岸”意识,知道在现世之外还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或是天堂,或是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对待现实的态度就肯定会不一样。其一,因为还有“彼岸”,所以我们今生就可过得从容许多,赚钱也好,升官也罢,都没必要那么急吼吼的;其二,为了抵达好的“彼岸”,我们在“此岸”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佛家讲就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儒家讲就叫“达则兼及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道家讲则叫“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总之,都要下一番功夫来“修行”,所谓修行,其核心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心灵,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而对于如何养心,孟子有经典的论述,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也就是说,只有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幸福才能来敲我们的门。相反,如果欲望太多,欲壑难填,那么我们感受快乐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再回到陶渊明,正是通过退出官场,归隐田园,他的人生才大放异彩,他才在中国文化的星空中成为一颗耀眼的恒星;正是因为他能超越现世的琐碎与苦难,为后人描绘了散发着永恒魅力的桃花源,他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品格才广为传诵,千秋不朽。

  有一种退出叫进取,有一种舍弃叫收获,有一种隐逸叫显赫。陶渊明的人生和他的文化意义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