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永恒的桃花源(2)

时间:2021-08-31

  诗苑的“千古一人”

  对于陶渊明的现代意义,苏州大学鲁枢元教授有一段形象的说法。他说:“秦始皇历来被史书称为‘千古一帝’,而陶渊明则被誉为诗苑的‘千古一人’。听说过秦始皇的人,大约就听说过陶渊明;凡是知道‘焚书坑儒’典故的人,也不会不知道‘桃花源’的故事。如果核算一下他们自己和社会为此支出的‘成本’,却又更加悬殊:秦始皇‘奋六世余烈’,攻城略地,斩首百万,血流漂杵,方才当上千古一帝。秦始皇劳力又劳心,自己也是付出生命代价的,49岁便命丧黄泉。而陶渊明获得‘千古一人’的历史地位似乎要‘轻易’得多,不过是喝喝酒、读读书、种种庄稼、写些关于南山、菊花的诗,平常得几乎不能再平常,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说是诗人,诗也不多,连文章在内总共一百多篇。将秦始皇与陶渊明如此比较,结论显得很有些离奇:就好像一架天平(人类价值的天平),一端放的是一座城堡或宫殿,一端则是一缕清风或一片白云,而那天平竟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偏斜。”“所谓‘清风’、‘白云’是什么?想一想,那不也就是哥本哈根会议上让一百多位国家首脑百般无奈的‘大气’问题么?按照美国五角大楼的说法,这些由‘大气’带来的生态问题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超过所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军事问题!而陶渊明,原本就是人间的‘清风白云’。”

  我非常同意鲁枢元先生的观点。在一般人的概念里,陶渊明是诗人,是隐士。可在精神文化的层面上,陶渊明的价值既超越了诗人这个层面,又超越了隐士这个层面。他生命的光芒是复合型的,他骨子里的回归意识、超越精神以及对大自然的亲近感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散发出浓浓的诗意。

  升官发财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东西,可在陶渊明眼里,官场就是“樊笼”,迎来送往就是“以心为形役”。只有在辞官归隐之后,他才找到了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离开了别人孜孜以求的官场,他不但不惋惜,反而异常高兴,“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佛家讲,世人之所以不择手段地争名逐利,完全是“颠倒梦想”,是“愚痴”的表现。权力和财富根本就不能保证人获得幸福,相反,很多人恰恰是在追逐权力和财富的道路上与幸福擦肩而过、失之交臂。以此观之,陶渊明发出“归去来兮”的呼唤简直就像一声棒喝,意在将世人颠倒的梦想再颠倒过来,告诉世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向前,向前,向前”,这是现代社会催促人们为权、为钱快速进军的鼓点,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鼓噪人们“向前”的动力其实就是各种欲望。人类的欲望有真正满足的一天吗?恐怕没有。走路慢,想着骑马,骑马还嫌慢,就发明了汽车、火车;有了汽车、火车,人们还嫌慢,又有了飞机、高铁乃至宇宙飞船。我们的生活确实随着交通工具一起“提速”了,可是,当人们乘坐着高铁呼啸飞奔的时候,大家就真的幸福了吗?“提速”是否真的意味着我们距离幸福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呢?恐怕没这么简单。因为忙碌,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太大,现代人整体上的焦躁感、急迫感乃至挫败感恐怕一点都不轻,甚至还有继续加重的倾向。

  在这种的背景下,我们重温陶渊明“归去来兮”的呼唤,难道不是很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