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怎么教育子孙(3)

时间:2021-08-31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一个是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鲍叔牙和管仲两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他们两人曾经合伙做过生意,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太穷了。”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而且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

  鲍叔牙又替管仲说话了:“这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遇到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后来,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跟随齐桓公之后,他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一个是春秋时期伍举和声子的故事。楚国大夫伍举,与蔡国大夫声子是好朋友,两家又是世交。伍举的岳父申公犯了罪,偷偷地逃跑了,有人污蔑说是伍举私下里放跑了他的岳父。伍举听到这些传言,很是害怕,因此躲到郑国去,又准备从郑国逃到晋国,半路上遇见了途经郑国的好友声子。

  两人相遇,分外高兴,伍举便把黄荆树条铺在地上当坐垫,一边吃东西,一边谈论如何回到楚国。后世遂以 “班荆道故”形容朋友相遇,畅叙旧情。声子很同情朋友的遭遇,便赶赴楚都,向楚令尹申述伍举的不白之冤。令尹听说之后,便马上令伍举归楚,并官复原职。

  一个是汉末名士韩元长的故事,他是颍川(今河南省禹县)人,身居卿佐之位,享年八十岁,兄弟们一直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

  一个是济北(今山东省长清县)范稚春的故事,他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其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都很满意。  陶渊明用这几个故事教导儿子,希望他们和睦相处,兄友弟恭。

  陶渊明的家教就是这样,款款而谈,语重心长,既饱含真挚的感情,又体现了他鲜明的人生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