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怎么教育子孙(2)

时间:2021-08-31

  陶渊明在为官的生涯之中,将功德和名利分得一清二楚,他想做的是“大济于苍生”的好官,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之辈。但一旦缺乏建功立业的条件,就不如毅然归田,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归田之后,他不愿意跟江州刺史王弘来往,拒绝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陶渊明特别注重教育儿子读书。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荣木》诗序说他“总角闻道”,也即少年时就已经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饮酒》诗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特别是在《与子俨等疏》中,他说自己:“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为此就有《责子》诗,责备儿子不喜欢读书,“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一一指出儿子们存在的问题,勉励他们好学奋进,成为良才。

  陶渊明特别注重教育儿子善待他人、兄弟和睦。陶渊明当年到彭泽当县令时,家里只有小孩,劳动力奇缺。为此他从彭泽派来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派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啊。这封信,充分体现了陶渊明对待普通百姓的仁爱之心。

  陶渊明的教子之心,更集中体现在《与子俨等疏》这篇家书之中。他说:“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说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牢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为此陶渊明举了几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