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闲适的背后(2)

时间:2021-08-31

  * 闲 情 *

  而陶渊明终于还是如鲁迅所忧虑的,被取舍了。我们熟悉的毕竟还是他“飘飘然”的一面。

  谈及闲情的陶渊明,像是另一个人,不再怒目圆瞪,也不再忧虑纠结:安静、舒展、自由。他笔下的自然,与他的心境相应和,融为一体。他在《与子俨等疏》中写道:“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真是令人羡慕的心境。

  而在《读山海经》一首中,他写道“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劳作、读书、饮酒、采摘有机蔬菜,一并沐浴于细雨春风,其中似乎有道不尽的欢乐,令人神往。

  陶渊明有一种将平常日子过出完美诗意的天分。用他《自祭文》里的话,秘诀可能在于“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 纠 结 *

  闲居的生活虽好,却不免生出岁月已逝,一事无成的感叹。此时“猛志”便又开始蠢蠢欲动。而当远离家乡去外地做官的时候 ,他又似乎忘了建功立业的志向,一再悲叹行役之苦,总念叨要回归旧宅田园。这究竟要如何是好? “闲居既感岁月不待,出仕又悲为人所羁。”陶渊明纠结于其中,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写:“一心处两端”。

  这样的纠结,贯穿着陶渊明的一生。只有在他年老力衰后,才渐渐好转。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做官的材料。只说自己“性刚才拙”,无法应对官场的复杂环境。最终下定决心归隐,应该是纠结够了,加上年纪大了,不再折腾。

  也许是陶渊明自己写的“形影神”三首诗,最好地剖析了他的分裂人格。这三首诗,分别用“形”、“影”、“神”的口吻,写了三种人生态度。“形”感叹生之短暂,主张及时行乐。“影”则对“生存”不感冒,而是侧重于身后“立名”,传于后世。“神”则看透一切,主张顺应天运,“不喜亦无惧”。陶渊明用诗的形式,写出了自己内心的交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写得那么自然而然,似乎从年少时就已知道自己终将归隐山林。可人对自己本性的了解,哪有那么容易。都是在尘世摸爬滚打,鼻青脸肿了,才渐渐醒悟。也有一辈子没醒的。而陶渊明则是用三十多年的混迹江湖,换回这样的感悟。在猛志未成的悲叹声中,“性本爱丘山”一句,也因此显得字字珍贵。

  《杂诗》中有一首写道:“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一副瞧不起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口吻,说他们义利交战于心,冰火两重天,不得安宁。但是,“冰炭满怀抱”这半句,用在陶渊明自己身上,竟是如此贴切。细细想来,这样“一心处两端”的纠结竟成了千百年来的一个经典难题,令人进退两难,也令人在任何一端都能得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