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才是中国民宿的开山鼻祖,无可争议的第一(4)

时间:2021-08-31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

  所歌咏的不仅是他归隐后的生活写照,

  也是他理想的生活愿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

  他创作出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

  也创作出《桃花源记》等经典之作。

  “归园田居”大体的环境是这样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草屋被毁移居船上】

  陶渊明每天的生活就是养花种草,

  或者到田间耕作。

  劳作是必需的身体锻炼,

  种植花卉苗木乃是陶冶情操。

  溪间垂钓,纵情山水,

  一似闲云野鹤,无拘无束。

  陶渊明所属房屋的结构、形式,

  根据文献的记载推测,

  两所住宅是工字厅,另一所在堂后接圆形草庐。

  建筑史专家傅熹年院士1987年2月去美国考察,

  在美国克利夫兰博物艺术馆看到一轴《归去来图》长卷,

  描绘了陶渊明的形象及其居住的形状,

  画卷描绘的三处房屋是草顶或席顶的住宅。

  根据文献记载,陶渊明房屋采用工字厅结构,

  另一所在堂后接圆形草庐。

  按照中国民间风水学的理论,

  陶渊明的房屋“枕山、环水、面屏”

  是符合风水佳地的标准的。

  在当时农业文明的模式下,

  “背山面水”有一定的道理,

  一方面有山有水的丘陵地带,

  背山面水之处土地肥美,利于农业耕作,

  可以获得好的收成;

  另一方面房屋背靠山岭,

  可以阻拦风沙,而临近水源,

  则给用水等生活带来便利。

  遗憾的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第三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被火烧毁。

  这把火对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不过,房子没了,陶家还有一条船,

  一家人寄住在船上度过了初秋。

  同年,陶渊明将家搬迁至南村,

  在浔阳城外不远的地方。

  南村也是逯钦立先生所说的陶渊明三处住所的其中一处,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怀此颇有年,

  今日从兹役(指移居事)”。

  (《移居》)因为火灾,草屋被毁,

  陶渊明才移南村,继续他的耕植生活。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里程,

  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

  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

  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

  当下的中国,

  喧嚣的都市正一步步地蚕食着乡村的发展空间,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乡村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

  众生喧哗、烟花易冷。

  而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是“心安何处”的寂寥感,

  归去来兮大潮来袭、消费升级浪潮初现。

  最先觉醒的一批人,我们可以称之为“生活家”,

  是这个时代的陶渊明,

  他们关注存在感、参与感、美学格调,

  具体形式表现在逃离北上广,

  去开一家民宿成为一股潮流。

  从日本、英国和我国台湾发轫的民宿,

  大规模兴起也就30多年时间。

  但由此带来的民宿游风潮,

  正从原本低纬度行业向高纬发展,

  改写旅游的新形态。

  人们在避世和入世之间摇摆,

  在焦灼与温情之间徘徊,

  给当今乡村民宿带来市场基础。

  沦陷的故里吸引了首先觉醒的都市艺术家、规划师、建筑师的关注,

  他们精心构筑的桃花源,

  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

  正越来越牵引着那些失去精神家园的人们。

  不管你是60后、70后、80后、90后,

  不管时代的幕布多么波澜壮阔,

  回不去的故乡是我们这几代人共同的宿命。

  而在眼下这些精心构建的民宿,

  至少,

  我们可以短暂地做成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