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陶渊明的隐逸生活(3)

时间:2021-08-31

  天有不测风云,在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房屋田产,生活开始变的贫窭。生活遭如此大的变故,陶渊明不但没有改变淡泊明志的人生信条时刻保持着一份“安贫乐道”的心境,反而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士人有陶公如此之高尚情怀者恐怕也没有几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这是陶公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这是实实在在的劳动,实景实情生动逼真。“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真真切切。通过劳动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作用,得到自我意识的实现,求得内心的平衡。使自己与自然界融合沟通,于是在日常的看似平凡的生活中保持自我的思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有平静和安乐。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他回归到田园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求得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用田园和他的通灵的诗为中国的后世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这个家园成为了后世不得志之士避难的心灵港湾。他们共同构建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