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的人生态度(3)

时间:2021-08-31

  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之后,就彻底地安居田园,躬耕作诗。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归隐初期和桃源时期。

  归隐初期的陶渊明刚刚从污浊的官场下来,把田园生活幻想得十分美好,觉得田园生活闲适,平和而具有诗情画意。他在《归园田居》第一首中就赞美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最后两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陶渊明刚回归田园的心态。在诗人眼中,闲居的田园生活十分清静逍遥自由旷达,在诗人的笔下,农村生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一片祥和升平之气,诗人愿做一个贫穷而快乐的农人。

  在这一时期,诗人不仅歌颂了田园生活,而且对自己前期思想和仕宦生活作了深刻反省。作者归田后渐渐领悟到田园生活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他想过客观存安宁的田园生活的梦想很快乐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

  对现实的失望,让陶渊明产生了对理想社会的幻想。《桃花源记并诗》给我们展现了这一理想。文中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了一个世间没有的桃花源。那里人人安居乐业,与世隔绝,源中人热情好客。这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一个理想中的社会,也是他一生所致力于追求的社会。“桃花源”理想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原始社会,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较多,但也有儒家“大同”理想的影子。陶渊明在当时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正处于上升时期时提出了“无君论”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反映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所能提出的最高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陶渊明思想发展的轨迹大体上是如此,每个时期的思想都与当时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辩证地分析,不能把陶渊明仅仅作为一个隐氏逸的诗人来研究,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面。总之,陶渊明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需仔细阅读他的作品后再细细品味。